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情感美文 > 正文 返回 打印

嫁女

[db:作者]  2019-01-21 00:00:00  互联网

嫁女之日,正是新郎迎亲之时。相比于男方的大喜大庆、大热大闹,女方则有一种喜而有悲、闹而终静的感觉。

随着拜堂日子的临近,男方的彩礼基本到位,该给女儿置嫁妆了。家乡有句俗话:上等人家赔钱嫁女,中等人家“仰钱”(即用男方彩礼钱)嫁女,下等人家赚钱嫁女。这也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嫁妆的多少依据男方彩礼钱的多少而定,所谓上中下,也是指家庭经济状况而言。条件好的自然会多购置点,条件差的也只能委屈女儿了。记得小时候,嫁妆就是挂衣柜、樟木箱、桌椅、座钟以及大中小木盆、洗衣搓板等生活用品。后来有了家用电器,也在准备之列。嫁妆购齐了,嫁女的日子也到了。

前一晚,男女双方家里都会摆几席规模不大的筵席,参加者主要是家族和关键亲戚。男方称之为“款媒”,即款待媒人(家乡一般由男子充当);女方则曰“款嫁娘”,顾名思义。就是款待出嫁之女,但又有很浓的“挽留”的味道。这天晚上,大家先是热热闹闹地大吃大喝,猜拳拼酒,吃饱喝足后,男人都在堂前一边喝茶,一边聊着明天嫁女的琐事;而房间里,女人们却在黯然神伤。新嫂子(还没到叫的时候)的娘会告诫女儿一些在婆家要守规矩、敬公婆的套话。说着说着,先是娘一句“伢仂,出嫁之后你就是别人的人了”,引起了女儿的低声抽泣;而娘也随之潸然泪下,以至痛哭失声。房间里一片嘤嘤,不过大家都还是极力压抑哭声。这种哭不是一般的哭,会有一定的内容,类似于悲吟,诉说着对女儿的牵挂、期望和祝福。主哭者是母亲或祖母,其他人都只是陪哭。家乡称之为“哭嫁娘”,有种“哭发”的说法。现在想想,古人真的有大智慧,亲生骨肉要分离了,虽不是生死离别,但毕竟是别人家的人了,能不悲伤吗?但这又是女儿的终身大事,是她的大喜日子,该高兴,哭总不大吉利。现在好了,哭是“发”的准备,哭发哭发,不哭不发,放心哭吧,没人怪你。这就满足了母女骨肉分离感情的需要,古人最懂得和谐重要的道理啊!

第二天上午,迎亲的队伍来了,娘家少不了一番鞭炮迎接,却没有男方张灯结彩、贴红粘绿的喜庆气氛。不过,男方可是要竭尽虔诚恭敬之意,来不得半点的怠慢。所谓“低头娶媳,高头嫁女”,就是这个道理。这也难怪,人家把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一个20多岁的大活人嫁给了你,你能不诚惶诚恐、感恩戴德地对待人家吗?于是,这一天(实际上就大半天)娘家说了算,一切当听他们的。虽然在条件艰苦的时代也会有因彩礼不到位闹得不开心的事,但最终还是婆家迁就娘家,满足其要求,否则,新嫂子是不能“发轿”的。

发轿前,还有一些仪式。先是新郎进闺房在“开容”和“扶容”(类似伴娘)指导下,吃下糖煎鸡子(即鸡蛋),和新娘一人一个,有点像喝交杯酒,暗含生活甜蜜、早生贵子之意。然后是“妆郎”。所谓“妆郎”,是指为新郎装扮。这时,新郎要脱下外面的衣服,从头到脚换上娘家为其预先准备的新衣服,包括帽子和鞋袜。妆完郎后就是“披红”,即为新郎披上一块大红的布料。红布从左肩往右胸斜披,前后交接处由娘家安排好的亲属用红线缝在一起,新郎要给为自己披红者红包。对了,这一天娘家所有沾手喜事的人,都要由男方给红包。以前是多则几元,少则几角;现在是多则几百,少则几十了。佛要金妆,人要衣妆,新郎官一披上红,胸前虽没戴大红花,也显得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不过,仪式还没完,还有程序繁琐的“行礼”。女方如果长辈多,足以让新郎官拜得晕头转向的。这时候,所有长辈都站在堂前,新郎在媒人的带领下,请他们一个个“升东”(指站在东边,即左边),再一个一个行单膝着地的半跪礼。年龄高大,行动不便的长辈,还要上门去行礼。这是考验新郎诚意的时刻,可不能马虎。记得我结婚前就担心这件事,生怕不会行礼而当众出丑;但真到了节骨眼上,也管不了许多,形同木偶,任由媒人操纵。最后才是新郎偕同新嫂子一起到祖堂前拜祖宗,应该是辞行吧。新嫂子已经蒙好了红盖头,由娘家指定的人抱着。这一切仪式都是在鼓乐声中进行的,是嫁女最热闹的时刻。

随着新嫂子的发轿(实际上早就没轿子了),在鼓乐齐鸣、鞭炮震天声中,新嫂子走了,新郎最后一次向所有送行的人们打个总揖表示告别。迎亲的队伍走了,庆贺的亲友也该告辞了,除了满地的爆竹皮,娘家静了下来,是一种喜中有点落寞的静。

热闹也就转到婆家了,婆家于是沸腾起来……

 



http://www.00-edu.com/meiwen/3/2019-01-21/32291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