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古城的某个偏僻的角落,我蜷缩在一张窄小的床上。夜深了,窗外的秋雨依然淅淅沥沥,我一身倦意地捧起了这本书。
我不想总体上去评说这本书的价值,而读到的这一段,我发觉我找到了一种我所向往的生活状态的描述:扎根于流沙!
渴望漂泊
一直以来我是渴望漂泊的。不知是自己骨子里本有的秉性,还是受到一些文学作品的影响,我注定属于那种不想寻求稳定的人。在那未知的远方总像有着神秘的声音在我耳边呼唤,使我不能停住自己行走的脚步。
不管是《血色浪漫》(都梁著)里的“游戏人生”,还是《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著)里的“垮掉的一代”,都在我的心上留下一个很深的烙印,同时也更加使我坚信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价值和意义。
人们好像都在追求着稳定,而对于不稳定往往选择恐慌和躲避。人们买房是为了居住的稳定,考公务员、当教师是为了工作的稳定。而正是追求这些方面稳定的人多了,社会可能因此变得不稳定了。年轻人变得不敢挑战了,做事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任何事情非得想得清清楚楚,任何的冒险都会想好后路,生怕一步踏错,万劫不复,而不敢去放手一搏。可是,人生之路毕竟不是已经画好的图纸,照着走就可以的,那是由太多的不稳定组成的,也正是由于此,生命才多彩和不乏趣味!
其实人人都很反感长辈为自己设定的路,但当自己可以有所选择的时候又开始退缩了,或许是已经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渐渐丧失了自我。于是,庸碌的一辈子就成了必然。
聪明的人是会少走很多的歪路,但他同时也错过了歪路上独有的风景!其实,我一直坚信,顺利只是一种平庸的人生,曲折给人更多的经历和挑战。于是我渴望着漂泊,在漂泊中邂逅“歪路”和“曲折”,从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从一些人身边走到另一些人身边,感受世态的一段段温情或炎凉!
快毕业了,大家都希冀可以找到一份稳定满意的工作。当问到我的打算,我答:不慌,先漂个一两年再说!
这辈子工作的日子还长着呢,先为自己活两年吧,一个稳定的工作不是我现如今想要的。
那么以后呢?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Z某人语)。
当然,一个稳定的工作可能也会是我以后的归宿。
为爱停留
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游人不可轻率地说爱,因为爱意味着留下”。“游人”我理解为漂泊的人,难道“爱”和“漂泊”是无法统一的对立,有了爱就不能漂泊,而只能“留下”?!就不能做一个有爱的漂泊者?
或许真的是一种爱一种牵挂!有了爱就有了牵挂,有了牵挂的漂泊是有羁绊的漂泊,不能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地行走。
封建社会的一句“父母在,不远游”困住了多少渴望“行万里路”的游子,那是亲情,血浓于水的爱,由于爱,只能“留下”!
当你还未开始迈开漂泊的脚步,或是已经在漂泊的途中,某个人闯进了你的心里。是的,为了爱情,你是否愿意停住你的脚步,给她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爱?还是漂泊?必然是个两难的抉择。一个值得你爱的人,是值得为她停留的;而一个愿意为了你而停留的人,必然是爱你的,也是值得你爱的。
王小波说:“你要愿意,我就永远爱你,
你要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我 说:“你要愿意,我就为爱而留下,
你要不愿意,我就带着相思漂泊。”
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一起漂泊,那固然是可贵的,那是理想状态下的携爱同行。
而若有个人愿意『随你』一起漂泊,那只是一种暂时的附属,为了爱而委曲求全,是不会长久的。
或许,爱和漂泊注定是矛盾的!你是选择漂泊,还是为爱停留?
扎根流沙
我经常提到我的一位学长,在我的定义里,他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泊者。是的,他是一个纯粹的驴友,背着一个旅行包,装着简单的行李和一个睡袋,潇洒地走南闯北,不惜露宿街头。说真的,我很羡慕,甚至是嫉妒,但恨是断然没有的!
而我终究不能和他一样,他能不顾家人的反对,我不能;他能舍弃牵挂,我也不能。我怀揣着责任和爱,我不能只为了自己随性而不顾家人,也不能只做一个物质的肉体而拒绝爱和灵魂。或许只是我注定达不到他的那种境界吧。
那么,我选择扎根于流沙吧!扎根意味着停留,流沙意味着漂泊,扎根于流沙,或许只是一种蹩脚的折中之法! 暂时扎根在一个地方,而后又游走到另一个地方…
或许我就只是一粒刚刚落定的尘埃,风乍起,我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征程,飘向下一个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