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返回 打印

打油记

[db:作者]  2019-01-22 00:00:00  互联网

  上周六,很好的天气,阳光灿灿,照在身上暖暖的,很舒服。     下午,孩子的爷爷问我,有事吗?没事去打油吧。我说,好的。把已剥好,拣好的花生米抬到电三轮车上,油坊离家不远。虽然我家没有地可种了,公公为了我们吃上放心油,每年都会买很多花生自己打油吃。     这是一个单独的小院子。三间西屋,院中有个剥花生皮的机器。挨着房子有个小棚子。下面有个圆形的大灶台,锅内正炒着花生,中间有铲子样的机器在不停的缓慢的搅拌着。下面烧着火呢。     一进房间,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温热、馨香。是很纯正的炒花生的味道。屋内有个榨油机,一台过滤机和用口袋装着的花生饼。榨油的工序并不复杂。第一道去皮。机器往往剥的并不干净。还有带壳的或有小土粒,用手拣干净了。然后放入大锅中炒20多分钟,需加入少量的水。所以炒出的花生并不脆。吃起来,软软的,热乎乎的,也有七八分熟了。从屋里,可以把炒好的花生放出来,分次倒入榨油机里。     机器不大,用挤压的方式,很快就有油流出来 ,上面有白沫和碎屑,先用筛子简单的过滤一遍,有管子引入另一边的过滤机,是平行的很多层纱布,出来的油就很清亮,用油桶接住,可以直接食用了。     四十多岁的女子,手脚麻利,动作娴熟,一个人完全应付得来。帮不上什么忙,就在一旁和她聊着,一边拿块儿刚轧出的花生饼吃着,刚出来的油饼是褐色的,像翻卷的树叶,还有细小的花生的白色颗粒,软软的,香香的,是要轧两遍的。     她的两个孩子我是知道的,在村中上小学,初中,儿子和女儿相差一岁多。去年儿子考了个二本,女儿考上了一本。我说:你的两个孩子可真争气! 她说:只要孩子愿意上学,做大人的就支持。同时供应两个孩子读大学,家里每年要出好几万。女儿申请了贫困生助学,儿子假日也自己打工挣学费。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平时男人上班,女人看着这个油坊。闲时还收购粮食。在这样一个父母勤恳的家庭里,孩子有出息也不奇怪。     看着她的小榨油机,想起了小时候,生产队里有个打油机。那时多是棉籽油和大豆油。就觉得打油这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看这边放入了棉籽,那边流出来了清油,还有大片的翻卷着的棉籽饼片,用木掀铲到一边,堆积起来,干这活的人真是神气极了。不过那时的棉仁饼和豆饼都不如花生饼好吃呢!     让我感到无限神奇的还有轧花机。我家邻居一对老夫妻,带领着家里的儿子媳妇女儿,开个轧花铺。儿子负责走街串巷揽活儿。每天把加工好的送出去,同时带回需要加工的籽花或皮棉。一家一家盛花的大小不等的包袱上,有小纸条写着村名、姓名、几斤皮棉,要几斤棉绒,几斤棉条,用浆糊粘到棉包上。一点儿也错不了。老夫妇和女儿媳妇在家里加工。室内一般会棉尘飞扬,带着帽子、口罩,还会把露出的头发变成灰白的了。     我那时常依着门口看,看这边带籽的进去,那边出来成了分离好的皮棉。换个机器,皮棉经过压辊,变成了平铺均匀,洁白柔软的棉片。后面用木棍卷上,慢慢成了个大卷了,取下,打开,重新轧过,一般需要三四遍,杂质落入下面的箱体内,而棉胚越发的细腻松软。可以做成新婚的棉被、小孩的棉衣棉鞋。都是很温暖很舒适的感觉,无论多冷的北风都不会怕。     有的按要求加工成棉条的,需要在生产线后在加一个皮带轮,棉片在单调的“咔咔……”声中被截断成一个个棉条,出来时经过翻转,变得圆润光滑,干干净净的。扎成一束束的。勤劳的女人们在冬日农闲时,会安静的在纺车前把一个个的棉条在手中灵活的缠绕着,一手摇着纺车,抽出一根永远抽不完也不会断的棉线,在锭子上一圈一圈的增加着。我还记得妈妈在白天的工作后,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纺线,好在别人织布时带上几尺,或者做成纳鞋底的线,用处大着呐!     我好奇那小小的机器内究竟藏了什么样的秘密,才会出现这样神奇的变化,虽然也见过他们检修时卸下的带锯齿的辊子和其它的零件,还是怎么也想不通这样一个冷冰冰的机器,怎么就会把看起来杂乱,有点脏的棉花加工成那样洁白、温暖、柔软的棉絮呢?太有趣了!     那时候,脑子灵活,又肯干的一家人,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换取了一家人丰裕的生活条件,现在想起来也是值得佩服的。     就象现在的农村,没有人会死守着越来越少的土地,不少有头脑有胆识的人,不畏艰难。在严峻的行业竞争中逐步站稳了脚跟。每天在忙忙碌碌中体会着自己劳动和智慧的价值。如果只是空羡慕别人开上了好车,盖起来楼房,有什么用。还是要付出劳动,脚踏实地的实干,这样才会有收获的乐趣和创业的带来的财富

http://www.00-edu.com/meiwen/5/2019-01-22/3543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