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千年盐都:历史尘埃下的黑井

[db:作者]  2019-01-22 00:00:00  互联网

黑井,一个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的千年古镇,因历史上盛产卤盐而声名鹊起,富甲一方,之后却走向没落,渐为外人所不知,为了探寻那段辉煌的历史,感受如今黑井的变迁,四月,我们5人走入了这个位于西南边陲大山深处的古镇,亲身体验了这座封存于历史尘埃之下的千年盐都。

    来到黑井,有两个地方一定要去:武家大院和古盐坊,下午,我们一行人随着导游一起去了武家大院,沿路的墙壁上都铺满了藤曼,导游告诉我们,武家大院是民国时候黑井最有钱的人家,从南京迁过来的,武老爷是当地最大的盐商,其实,我们从大院的大门看,就足够气派了,就可以猜想到这一切,整个武家大院的宅子,呈一个王字来建造,大院依山而建,屋子依地势修筑为三层,分上下两个四合院,由四个天井组成,共有99间房,108扇门,构成一个横三纵一的王字布局,把武家主人黑井第一灶户的霸气,永远保留了下来。


《武家大院》


    这充分说明武老爷有称王的野心,清代后期,武老爷取得了举人头名的功名,他不但拥有自己的盐井,还收购了别人的盐灶,并且成立了地方武装,控制了盐路,几乎与政府的税警队,缉私队平起平坐,武维扬的生意做得如鱼得水,官家几乎失控,取得了黑井盐业经营的绝对主动权。盐号,银行,当铺,以及鸦片买卖都为武家带来了滚滚财源。

    但他再如何出色也只是商人,始终未能踏上仕途。而另外一个细节是这个大门竟然是歇着建造的,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大门的方位是朝向南京,武老爷希望他的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南京,如今,历史的尘埃落定,只留下一座老宅,显示着主人当年的荣耀,古盐坊曾是黑井造盐的核心地点,也是黑井财富的来源所在,巨大的水车层层叠叠的晒卤台,以及煎盐的工棚,都显示着当年盐业的繁荣。

 

《古盐坊》

    那么,黑井人究竟是如何制盐的呢?据导游讲,首先,他们要先从盐井中把卤水搬出,存入井口的蓄池内,然后用水车,将卤水送至高高的晒卤架上缓缓浇下,流经架上无数鱼鳞般的木片或稻草,流入层层叠叠的晒卤台,接下来在晒卤台上的晒卤,其作用,一:是能蒸发掉卤水中的部分水分,二:是能利用密度的差异过滤掉卤水中有毒的硝,煎卤容器为生铁桶子锅和大锅两种,经过复杂的煎卤工艺,桶锅内卤水沸腾渐成稠状的盐沙,再舀到大锅里用炭火烤之,然后收工封灶,次日再将成型的锅盐取出,反放到炭灰上烘烤即可,并由此有了烟溪的别称。­

    在黑井古镇,盐龙女李阿召寻黑牛,识盐井,煮白盐的传说被广为流传,在导游的介绍下,黑井镇的盐龙女,是彝族先民放牛女李阿召,她每天放牛时都发现有条黑牛喜欢在沼泽中舔水中石块,她亲口尝试,发现是盐水,于是盐井被发现,当地人为了纪念黑牛遂以黑井命名,黑井镇也由此而来,为纪念放牛女和黑牛,彝族后人将该女尊为盐龙女,并建盖了大龙祠供奉她,每年的农历6月13日,当地的群众都会自发的举行祭祀活动,纪念这个发现卤泉的美丽姑娘。

 

《黑牛铭记》

    而黑井最繁盛的时候,居住着3万多人,每年煎盐5000吨,“黑井千家,皆灶户也”,这样一个繁华的盐都,为何没落了呢?原来,黑井制盐主要依赖煎卤的方式,也就是用火煮卤水而得盐,黑井地区无煤,制盐所用的柴薪来自龙川江两岸青山上的木材,煎1斤盐要消耗3斤柴,每人每天生活用柴还需要半斤左右,仅煎盐用柴,每年就要用掉1.5万吨,生活用柴又需5000多吨,再加上千年的煎盐时间

    黑井是一个偏远的小镇,哪儿来那么多的青山,哪儿来那么多的木材?导游讲,就因为他们的长期砍伐,没用多长时间,青山就变成了秃山,失去了植被保护的山体,在山洪的冲击下,变为泥石流,无情地冲入了山脚下的这个小镇。

    而无柴煎盐的危机凸现,才是更要命的,南来北往运盐的马帮又多了一趟生意,就是驮柴进黑井,一座座的柴山在马背上移动,几十里山路的运费,增加了煎盐的成本,黑井之盐的价格日渐上涨,黑井煎盐最头疼的问题是柴贵,海盐恰恰占尽了不需要烘制原料的先机,而黑井走私盐的屡禁不止、日渐泛滥又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代千年盐都,就这样逐渐变成了废都。­

    如今的黑井,已经看不到繁忙的运盐马帮,人们在这个小镇上悠闲地生活,曾经的荣耀,已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重新为黑井镇带来了收入,在昆明街头,随处可见黑井古镇的灯箱广告,黑井人用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想法,正一步步实现,而当地人的淳朴,和旅游接待的规范,更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http://www.00-edu.com/meiwen/5/2019-01-22/3567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