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包揽”是一个不明智的错误口号

[db:作者]  2019-01-22 00:00:00  互联网

“包揽”是一个不明智的错误口号

 

雷 达

 

    中国在横滨世乒赛上又一次实现了男女单打双打混打的全面包揽。我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包揽有多少回了。我给一位球友发短信说:我希望有外国选手能战胜中国选手甚至夺冠,可惜没有;我知道“包揽”一语是反辩证法的,但它似乎颠扑不破;我觉得马琳并不比松平健太高超多少,但他偏能死里逃生,连运气都站在他一边;我又看见轮番上演的熟面孔和那无不奏效的一招一式,而求新求异求变的渴望又一次落空了。我无话可说。

    我这样说是否要遭骂我不知道。我认为,“包揽”的反复成功实现,固然能证明中国乒乓球的强大,却并不能证明“包揽”这个提法本身是正确的。 “包揽”一语曾写在我国的大小报刊,新华社消息,体育官员的鼓动,主教练的承诺,电视主持人的号召,甚至奥运会的大目标里,被大量使用过,它已变得理所当然,理直气壮,没有人觉得不对。有谁敢说不对,也许会被视为异类,“不爱国”,紧接着大包揽的实现还会给他一记耳光。在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田径诸项上饱尝失落的我们,难道包揽一下乒乓球还有什么错吗?但我还是要说,“包揽”是一个不明智的、甚至错误的提法和口号,尤其不应该奉为高于一切的“终极目的”。

    包揽一词最早是谁提出的,已不可考,但国人产生这种想法却不奇怪。我们对国球的资金投入之多,我们拥有的优秀球员,优秀教练员队伍之庞大和层出不穷,以及现在作为一种职业的乒乓人和乒乓官员的越来越多,都是国外人想都不敢想的。国外运动员,包括奥运冠军,多为业余人士,他们从小都得自己掏腰包参预训练,成名了也只能在俱乐部存身,国家不会全包下来。我们在球艺上,更是琢磨透了,每一关键球的输羸,每一落点,每一打法,都是反复分析,精确计算,找替身模拟,直到各个击破,外国人似乎很少有这个耐心。试想,我们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怎能不把“包揽”当作目标呢?包揽一旦成为功利主义的单一追求,就会无视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共赢性,也就必会带着独断论看问题,很少想到奥林匹克精神和在竞争中和谐发展的问题。把包揽当成终极目标,一旦包揽受阻,或只输了一场球,就会痛哭流涕,失魂落魄,好像天塌下来一般,把问题看得严重到极点。郭跃上次失球后泪流满面。张超这次输了一场,教练,记者,评球的,他本人全都跑出来说叨,表面上都在说“不要紧”啊,实际上这种“众说纷纭”的阵势,谁也承受不住。人不是神,输一盘又能怎样?当然,我决无要“让球”、“放水”以维持和谐竞争的假象的意思,那比“包揽”要可憎一万倍。问题在于,当你一门心思为包揽而包揽时,你就赢得起输不起,你这人也就不好玩了。   

    我说包揽是个错误的提法,还因为,事实上谁都不可能永远包揽下去,就像“顶峰论”,“长生不老论”一样的不可能。但马上有人会批驳我说,我们不是包揽了很多次、很多年了吗,还将继续包揽下去,你能怎么样?是呵,我们经过苦熬苦撑,惨淡经营,的确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段里维持了包揽,就像网球界的费德勒,纳达尔们一样的长。可是,想想乒乓球史,日本,匈牙利,德国,瑞典,韩国等,不是都曾扮演过主角和要角吗?谁能保证今后没有新人和新兴力量异军突起呢?谁能永远保证金身不坏呢?即以本届而论,我看也不无侥幸成分,正遇上欧洲各强青黄不接,阵容不全,韩国状态低迷,更巧的是,波尔伤退了,萨姆索洛夫,吴尚垠,柳承敏,科贝尔,奥恰洛夫,佩尔森,水谷隼诸位,仿佛中了魔咒似的,一个个提前落了马,于是八强中中国就占了五席(张超若不失手还会多达六席),这还不是在一片空草场上驰马吗,能不包揽吗?其实,乓兵球是一种技巧性,精密性、情绪性,偶然性极强的、得失常在微妙的毫厘之间摇摆的极诡异的运动,尤其在男单方面,外国和中国之差距并没有到鸡蛋碰石头的地步,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我们略好些,好在应变的机警上。所以,包揽不可能永世长存。

    我说包揽是个错误提法,更因为,强行包揽只能使一种运动的多样功能被异化,变质,失去活力和趣味,甚至走向孤绝和灭种。现在人们普遍觉得老是看自己人打来打去,一点悬念没有,世乒赛变成了国内赛,很是无趣。其实,内行人还会看到另外一层危机,由于把得分看成了惟一目的,会使乒乓球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损失许多,在有些球员那里,赢是赢了不少, 可打法却日趋单一化,刁钻化,实利化,我国有几位我很敬佩的、轮番获得世界冠军的杰出球员中,个别人在打法上已渐成固定套路,一望便知,其审美性、观赏性有可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人说,千万别把国球变成了中国武术噢,此言引人深思。

 



http://www.00-edu.com/meiwen/5/2019-01-22/35911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