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己感动之后
某天中午,我的《木本松科高出墙》一书(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由“德邦物流”的车运到。
打开包装,我拿出了几本,左翻右翻地检查印刷、装订方面的毛病,结果还好。于是就翻检内页,又情不自禁地浏览了一遍。有的章节又认真地读了一遍。用掉了一个中午的时间。
我被书中的激荡的一种情绪所感染了。
那是一种对文学的坚贞与热度。
不管书中的内容是不是“千真万确”的真理,那种热气扑面;不管书中的知识是不是准确无误,那种诚恳不容隔膜和推婉。我想我写作的当时做到了,并通过书页和读者传递开来。
我为自己庆幸。
因为是文学创作方面的“经验”和对别人创作的理解,所以,也具有很强的自我性,并不受教学意义方面“标准答案”的拘囿,从某个角度看也是原创作品,尽管参阅、引用了一些别人的看法和实证。
这本书是我专著中的第九本了,然而它依然给我带来许多之前不曾有过的心情和感受。
我又一次默默地注视了书房里父亲母亲的遗像,心里默念着,爹娘你们能想到吗?你们的第七个孩子竟然成了作家?著书立说了?妈生我的时候都四十四岁了,奶水不足就喂我小米糊糊。念高中的时候还是班上“排骨队”的!可这不影响爹娘对我能长大成人的信心!每周住校回家妈都给我炒一瓶咸菜;没有饭票了,爹就骑自行车给我往学校驮小米……书还是让我念成了,当了老师、当了国家干部,在省城有了住房、有了小车、有了儿子,可你们早早的就被埋在了老家的黑土之下了……让我这些年只能对着你们唯一的黑白照片,像精神病人那样跟你们说话。更多的时候就是傻呆呆地那样看上十几分钟,自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最近我看了《罗丹传》,大师的雕塑作品“每一块肌肉都会说话”,那么,向大师学习,能不能使自己的文字每一章节都震撼人心呢?今后我必须敢于面对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前提下,到底要多写还是少写?
著书,要十部还是要一部?
不识字的爹娘不能告诉我,周围的人也不可能告诉我,而我自己也一时纠结不清。
被自己新书所感动起来的情绪,到此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