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央视电影频道看了美国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颇有些感慨。
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银行家安迪的妻子与一位高尔夫教练发生了婚外情。正当安迪打算报复的时候,妻子与情人被枪杀,安迪因此蒙冤被判终身监禁,关进肖申克监狱。就在这所监狱,安迪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自我救赎。在长达19年的监狱生活中,安迪目睹了“大墙内”的黑暗与恐怖、罪恶与阴谋,更增添了对自由的渴望。
在监狱中的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囚犯,一种是监管囚犯的狱警。犯人既是危害了社会,就要接受失去自由的惩罚,同时还要向上帝忏悔,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而狱警们自然是代表正义的力量来管制犯人,并通过肉体上强制劳动(包括酷刑)、精神上接受上帝的教诲来改造犯人。因此,每个犯人入狱后都会得到一本《圣经》。典狱长诺顿的办公室墙壁上就挂着这样一个条幅:“上帝的审判比预料的来得快!”显然,他是以此来警醒犯人的,而他和他的下属们又何尝不需要灵魂的救赎呢?
我们不妨看看所谓的犯人们:安迪本是一个无辜的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受害者,却代替真凶承受着不该有的惩罚。为了给狱友们换取短暂的狱外劳动时光和喝三瓶啤酒的权力,他不得不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狱警们合法避税;为了重获自由,他还利用专业知识钻法律的空子,帮助典狱长诺顿洗钱,换取了做图书管理员的“美差”。瑞德,一个年幼无知时犯了罪的黑人,因为桀骜不驯、鄙视“长官”们,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在监狱整整关了40年。资深的坐监生活使其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可以想办法搞到监狱以外的东西,也可以摆平犯人间的纠葛。他和安迪相互帮助,成为最好的朋友。老图书管理员,在50年的改造中,适应了高墙内的生活。“长官”们以为他已经改造好了,在他风烛残年之际给予他自由。而他已经不能融入社会,在获得自由后不久就在歧视和自卑的恐惧中悬梁自尽。——几乎所有的犯人在监狱里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救赎,他们只学会了接受和忍耐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同时也丧失了回归社会的勇气和能力。
我们再看看那些狱警们:对待不守“规矩”的犯人,轻则关禁闭,重则拳脚相加甚至草菅人命。与犯人居高临下的关系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使他们自以为永远代表正义和正确。他们只会命令却不懂得尊重,只会惩罚却不懂得怜悯。而当得知安迪可以帮助他们合法避税或发一笔小财时,却又表现出少有的宽容和仁慈,吝啬地满足犯人们极为可怜的要求。尤其那位满嘴《圣经》、道貌岸然的典狱长诺顿,残酷地迫害囚犯,贪婪地聚敛财富,不惜利用安迪为其洗钱。为了达到长期利用安迪的目的,诺顿拒绝了安迪重新审理案件、还自己清白的要求,甚至设计杀害了那个知情的年轻犯人汤姆!
所幸的是,安迪从进入监狱那天开始,就始终坚定着重获自由的信念,并为此而不懈努力。结识瑞德不久,他就“贿赂”瑞德弄到了一把锤子,为日后越狱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享受到超出一般犯人的自由,他绞尽脑汁讨好狱警特别是典狱长诺顿。当然,安迪也进行过斗争。当安迪用6年的时间向州议会争取到监狱扩建图书馆的经费时,忘乎所以地在扩音器里播放意大利的歌剧,让所有的犯人都听到了人间最美妙的声音,即使为此关了1个星期的禁闭也在所不惜。为了洗清罪名,安迪以掌握罪证相要挟,让诺顿为其案件重审出具手续。当一切正面的努力失败后,安迪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成功越狱,并将诺顿的罪行公诸于众。诺顿在上帝的教诲面前开枪自毙。老迈的瑞德也在坐监40年后获释了。在墨西哥一个叫芝华塔尼欧的美丽海滨,两个得到灵魂救赎的老朋友重逢了。他们过着与世无争、无忧无虑的生活。安迪对瑞德说 :“希望个好东西,也许是最美好的东西,而最美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消逝!”
影片运用对比的说法,将囚犯和狱警之间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没有故弄玄虚,但却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强制既不是救赎,也不能救赎。
首先,惩罚不能达到改造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目的。如果犯人不能从灵魂深处认罪并忏悔,惩罚只能摧残肉体,改造只能制造畸形和扭曲的灵魂。其结果,一种是使犯人屈服暴力,变得胆小懦弱;一种是加剧犯人的仇视和报复心理,迫使其以暴制暴。即使是剥夺他的生命,也难以达到救赎的目的。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许多犯人会重新犯罪、一再犯罪。
第二,环境可以改变人,而监狱却不是最佳的救赎场所。监狱的高墙隔断了犯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之习惯于强制化的生活,习惯了以权压人、恃强凌弱的人际关系。这大概是许多犯人很难再融入社会,宁愿在监狱终了一生的原因所在。即便是那些本该维护法律、匡扶正义的狱警们,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习惯了不平等,习惯了以暴力剥夺犯人的人格尊严。这大概也是我们常常觉得警察普遍职业性的脾气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较之那些正在接受惩罚的犯人,那些代表法律、正义的执法者似乎更应忏悔、更应救赎。
第三,从“原罪”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存在一个灵魂救赎的问题,无论犯人还是其他人。正如简.爱对罗切斯特所说:“在上帝面前,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体现在人的尊严和价值上,也体现在承担罪责、净化灵魂的过程之中。因此,经常地审视自己,不断地修身养性,主动地自我救赎,应该是每个人自觉的行为。别忘了,“上帝的审判比预料的来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