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三天小长假,女儿去了苏州。一周后,我收到了女儿从苏州寄来的明信片:
“老爸、老妈,我在苏州啦!苏州很美,但比苏州更美的是江南四月的天气。祝你们也有一样灿烂阳光的心情!想死你们啦!永远爱你们!”
见字如面,几行潇洒而不失灵秀的文字,让我倍感心暖,仿佛宝贝挽着胳膊与我交谈一般。我即刻把宝贝的明信片内容通过短信发给了妻,与她分享了这份喜悦。
女儿上大学后,我对她提出了一个要求,每周最少要通一次电话。于是,每个周末接听宝贝的电话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如果接不到电话,我就会坐立不安,忍不住对着妻子抱怨女儿几句。等女儿来了电话,常常唠不了什么,但就是到听她的声音,也一定是心花怒放。大概为父母者,莫不如此。
儿女长大成人,必然远走高飞,走的越远,父母的牵挂也就越长。好在,现在通讯发达,特别是网络视频,可以超越时空,随时见面。但有时总觉得视频、电话和短信不如手写的文字更亲切。
想当年,远隔的亲人和朋友以鸿雁传书,虽然不甚便利,但手写的书信给人与人之间平添了几分温暖的情愫。就像李春波的《一封家书》: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简单质朴的话语中饱含着浓浓的亲情。老杜有诗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揭示的正是手书的文字给亲人带来的慰藉。
我结婚后,妻有写纸条的习惯。有时下班回家,开门见地上放一张纸条:“亲爱的,我有事出去了。饭已做好,地已擦完,你自己吃吧。”看着纸条,吃饭也觉得香了许多。后来有了手机,彼此留的纸条少了。但给女儿留纸条的习惯至今还保留着。女儿上高中驻校,妻时不时地做些好吃的十里迢迢地送去,一定要顺便给女儿捎一张纸条,逼着我也跟着写些叮咛的话。女儿上大学后,每次回来,打乱了我们生活的节奏,我们上班她睡觉,我们睡觉她上网。早上起来,我们上班,妻做好了饭菜,就会给女儿留张纸条,叮嘱要用微波炉加热啊不要动煤气啊之类的。周末礼拜天早上,常见女儿房门贴着纸条:老爸、老妈,几点几点我和同学聚会,叫我起床。我们只能遵命从事。纸条成了我们一家三口必不可少的联络工具。
我在想,同是横竖撇捺点提折组合的文字,印刷的与手写的区别何在?想来想去似乎悟出点道理:如果说文字是有生命的话,那么相对于印刷的文字,手写的文字是带有体温的,一笔一画总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