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畔出了个红小鬼
秦晓晓\文
年幼的你,
在河岸青草地奔跑,
一直跑到历史的风口浪尖。
少小从戎尽坎坷,
长征路上风雨多,
勤学苦读智慧多,
赣江掠过革命的身影多。
??你要和夸父一起赛跑, 矮小的你,
比大山高,?比浏阳河流得更遥远。
坚持真理,
旷代青年做楷模;
铁塔的肩,
撑成了民族的脊梁。?? 原来,你不只是一个孩子,
不仅仅是浏阳河畔
一个红小鬼。
----题记
“家宝,给你一个任务,等一会带上几个同志到城外的村子里走走,做些调查研究。记住,不要和地方打招呼。”
“每念及此,眼前便不断浮现出耀邦同志诚挚坦荡、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胸中那积蓄多年的怀念之情如潮水般起伏涌动,久久难以平复。”
这是温家宝总理对胡耀邦当年的记忆,这份记忆犹新啊!
胡耀邦是湖南省浏阳县时文乡(现中和乡)人,从小有好读书、会读书的之名,在乡上的胡氏族小学读初小,后转到文家市里仁学校读高小。小耀邦一直是一个善思索、极勤奋的孩子,喜读书,且成绩优异。
耀邦的父亲是一个略懂文墨,普通的老实农民,没有多少文化。耀邦 3岁就牵着哥哥的衣襟,一起上山打柴,小不点的个子就能颠簸颠簸地抱回一小捆柴火。
后来当私塾先生的堂叔父突然发现小耀邦的记忆力不同一般孩子。一次,他非常惊讶地注意到只有5岁的侄儿能准确无误地记下书中的所有生字,并默写出来。堂叔破格将5岁的耀邦收进他的学堂,一年后,启蒙学习阶段完成,考试时,只有同龄人肩高的耀邦居然考了全班第一。于是,天资聪颖的耀邦,6岁就进入了小学严格的求学生涯,初小毕业,被破格由胡家祠堂保送进了当地最高学府文家市立人高小部,这时正是1925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学校里开设了国文、算术、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等课程,这些文化基础知识对耀邦早早接受革命理论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后来的耀邦果真被誉称为:从小以身许国、毫无二心的革命家。
年仅11岁那年的他,积极跟随校长参加新文化运动,还担任了少年先锋队队长和宣传组组长,初步表现了天才的组织能力和严格律己的品质。
那时候,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后,在浏阳文家市胜利会师。轰轰烈烈的会师时,当时12岁小个子少年胡耀邦和小伙伴爬在学校的围墙上,有滋有味地听毛泽东的演讲,那年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别提有多高兴了。尤其看到高大潇洒的毛泽东慷慨激昂的演讲,年幼的耀邦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听到“小石头总有一天要打碎大水缸”时,他热血沸腾,两个小拳头握得小铁锤一样。那一刻,他仿佛长大了许多!
毛泽东的话像指路明灯。当时耀邦不是因为年纪太小,差点就要跟着红军走了,虽然没有走,但他已经是一个充满了革命热情的红小鬼了。
1929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燃烧着热望的胡耀邦,刚满14岁,在党的培养下,已经正式加人了共产党,也开始了革命生涯;成为一名红军战士时才15岁,大家都亲昵地叫他“红小鬼”。
那是在1930年,“红三军团”攻打长沙,黄公略率红军占领了浏阳城。学校停学,学生回家。胡耀邦与一个同学赶到正在被红军攻打的长沙,一堂叔偶尔遇见,见长沙战况紧,赶紧在第二天把小耀邦送回了浏阳老家,真害怕这个人小胆大的侄儿也会拿起枪上前线,天不怕地不怕。
到了夏天的炎热里,浏阳文乡也热热闹闹了,建成了红军根据地,乡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中学生文化在当时的农村很少见,耀邦属于有文化的之列,苏维埃政府他担负起了儿童团的职责,担得特别称职。
乡苏堆埃召开大会时,乡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低。喜欢演讲,又讲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的耀邦,自然就成了主角。大人都啧啧称赞:这个小家伙是一个角色!
革命的力量仿佛把耀邦的热情蓬勃了起来,他矮小的身躯在革命的洪流里非常活跃。当时在浏阳县18区区委做宣传工作的耀邦,恰巧赶上中共湘东特委前来挑选青年干部到苏区工作。在众多的青年中,挑选出还未满15岁,个头不高、性格坚毅、办事明了的耀邦脱颖而出了,他被选派去湘东特委工作,其实他还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真没有出过远门。
革命的种子撒在哪里就要在哪里坚定地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第一次单独远行,耀邦揣着一颗忐忑的心,走啊走啊!沿着阡陌纵横的山路,当他走到江西芦溪一条河边,突然遭敌设防拦截而不得不返回。真还是一个机灵的孩子,撤退也是为了保存自己,更好地前进。
第二次由特委派人护送耀邦,才总算到达了目的地。在湘东特委,胡耀邦从事少共工作当过少共书记。湘东特委撤消后成立湘赣省,耀邦仍是负责少共工作,直到中央苏区以及长征中的中央纵队。一直在这个岗位的耀邦,渐渐是得心应手地老道了。
记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通缉。与耀邦感情深深的陈世 乔等老师逃出浏阳,来到江西九江避难。陈世乔等从湖南来的共产党人在当局的严密追查下,终于暴露身份被捕,在九江惨遭杀害。耀邦悲痛万分,冒着生命危险,连夜赶到烈士家凭吊敬仰的老师。一个感情深厚的学生,一个以无所畏惧的态度对待强暴的革命者。
政治上渐渐成熟的他,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积极勇敢地投身到革命中,迎接革命的成功。耀邦不仅在江西这片红色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还将赤子的心血浇灌在这片热土。从此,九江这座古城也在胡耀邦的生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痕。
湘赣苏区的少先队和儿童团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胡耀邦的平民作风使苏区的老乡非常喜欢。他深入乡村,带领青少年宣传革命文化,鼓励人们踊跃参加红军,扩大红军队伍,积极开展支前运动。为了和百姓打成一片,提高青少年的革命兴趣,胡耀邦还经常组织少先队和儿童团与当地儿童开展打球、踢毽子、滚铁环、荡秋千、捉迷藏等娱乐活动,并和他们一起游戏。农民群众都亲切地称满口湘音的胡耀邦是“我们的小红军”,他受到的喜欢和爱戴是众目可睹、众说一词。
在艰苦而繁忙的对敌斗争中,胡耀邦担当着多种角色,显示出出众的才华。修改红色歌谣、创作民歌、收集童谣、民歌、山歌,发动大家演唱,使之成为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为巩固红色政权、发展革命武装发挥作用。在反围剿中,白军的喊话他都能编成革命歌谣,成为瓦解敌人的无形利剑。
“白军士兵请你听,
自己阶级要认清;
望你回头来革命,
拖枪过来当红军。”
当时真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怕远征难的红军战士,经过四川、贵州时,部队严重缺粮,只好四处派人筹粮。当时,耀邦是所在部队筹粮的负责人,他天生资质,擅长演讲,加上温暖如春的憨实为人,老百姓都喜欢他、欢迎他。
人不吃饭是不行的,粮食与长征部队生死攸关。
一次,在贵州一个彝族部落,耀邦向部落头领筹集点粮食,头领反复说:没有粮!机灵过人的耀邦发现头领的眼睛老朝着一个方向紧张地张望,估计粮食就藏在那里。耀邦推心置腹地和头领说了,部队缺粮,红军战士都在挨饿,病的病、死的死,那些都是大家的兄弟,大部队也无法前行,无法打走敌人,你们不也会受穷受苦吗?终于,头领被感动了,紧紧的口松动了,部队终于筹措到了许多粮食,部队的官兵振奋了,更有干劲了。
耀邦在筹粮中的突出表现,上报到中央。毛泽东知道此事后非常高兴,红军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的总结大会上,毛泽东第一次认识胡耀邦这个红小鬼,并表扬了来自浏阳河畔的小老乡。那刻,耀邦也想起了: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毛泽东带着浓重乡音耐心阐述革命的“大道理”和向湘南进军的“小道理”。
学习依然是耀邦的最爱。他出身于贫寒的农家,初中还没念完,14岁就参加了红军。前半生戎马倥偬,马背上、战壕里、行军时、炮声中,他都能坚持手不释卷,他知道书里有大千世界,他要从书中寻觅到许多的未知。
1937年9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时,曾十分欣赏耀邦的刻苦精神。他读书时遇到古典诗文、名人名言等佳作警句,都不厌其烦地抄录或者背下来,他感觉那些词句美不胜收。
耀邦涉猎书籍范围宽广,中外古今名著拿到就爱不释手。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到四书五经,还有科学技术知识、政治、军事等等他都感兴趣。
尼赫鲁的巨著《印度的发现》他用3天的时间快速阅读完成。感慨不已。
“尼赫鲁这个人了不起,年轻时期就很有事业心。”
耀邦还总结地鞭策自己:“要读马、思、列、斯的全集,要读四书五经,要读完古今的文学名著, 要读完二十四史。这些书一共有5000万字,即使一个人一天能读1万字,要读完这些书,至少也得要14年。20多岁的干部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到了40岁左右,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
战争的洗礼、长征的磨练,后来,耀邦当上了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他感慨地说,我的成长是党和毛主席培养的。
建国初期,胡耀邦主持团中央工作,在没有直接可供借鉴的经验情况下,“上下请示,左右求援,自我奋斗”, “背靠党委,面向青年”的口号是胡耀邦在主持团中央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执行了中央指示,积累了重要经验的时期。摸着石头过河,一套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起来,开辟了青年工作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从此以后,胡耀邦的一生就和青年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谁掌握青年,谁就掌握未来”,胡耀邦时时记住,不忘传承。
经年后,历经许多磨难,吃过许多历史苦头的耀邦,当有人问他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时,胡耀邦风趣地答:“依我看,参加共产党有99条‘坏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可能被杀头,还会坐牢;饭少人多,要让群众先吃,自己饿肚子……‘好处’,我看只有1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拥护你!”
这就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个共产党人的胸怀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