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江南一叶——笔墨丹青催纸仙

[db:作者]  2019-01-23 00:00:00  互联网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拥有如此美妙化境的物件,究竟是人间的何种圣物?

喜爱丹青的朋友,对纵横一世界的用纸会格外挑剔,“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书画渲染,对酒吟诗,徜徉其间,人生畅然出凡尘,于是对纸中上品的宣纸情有独钟也就顺理成章了。

宣纸之乡,乃宣城泾县,丹青手们妇孺皆知。即使知之不多者也属常态,毕竟这泾县,一江南小小县邑,出得长江向南不足百里,山峦叠嶂之间,郁郁葱葱的浓荫之处,泾县小城就深藏于此。

不过这泾县,说起来也是掷地有声,虽然与名闻遐迩无关。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随口拈来的诗句,就散落在泾县境内的桃花潭上。面对碧澈如黛的潭水,诗兴俱逸的李白,几多纵情,半分愁绪,在青弋江上随着客船悠然东去。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当年的皖南事变,在泾县的茂林地区惨烈沉冤。新四军军部和当年的中央东南局所在地,就在这片青山秀水里,摇曳着片片星星之火,周恩来、陈毅、叶挺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挥斥方遒。

泾县的宣纸厂不少,林林总总,分外妖娆,但独树一帜的,唯红星宣纸厂可执牛耳。在泾县乌溪小镇的丛林深处,已是上市公司的红星宣纸却是富在深山有远亲,慕名来此采买参观的络绎不绝。虽然公司门脸陈旧,简陋而无多华彩,生产车间亦是旧貌不换新颜,但坚守“纯手工制作”的方略,宛如一块金字招牌,洗却铅华不落尘。

在如今这浮躁的现代社会,还抱守传统工艺的企业不多。宣纸选材和加工工艺的独特性,决定了宣纸的品质。如今,多数宣纸小厂为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放弃了传统生产方式,以机器化加工代替了手工工艺,造就了市场上寻常所见的普通大众化品种。而红星人,却咬定青山不放松,纯手工技艺沿袭至今,几十道加工工序,经过千锤百炼,每年的产量也不过4、5百吨,而宣纸从原材料的自然晾晒、漂白、臼草到淘浆、烘焙、切割成纸,往往历时一年半载。

这样的经营定力,不是一般寻常见识可为的,是需要一种坚守的修为,和执著于继承悠久传统的责任与使命。毕竟,宣纸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毕竟,宣纸享有“千年寿纸”的尊贵华誉,也为我国的书画佳作源远流长平添了高飞的翅膀。

“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这就是红星宣纸看家护院的终极秘籍,也让其坐享“国宝”级待遇,知名书画家经常趋之如骛,来此吟诗作画,丹青一笔俱风流。

郭沫若先生曾题词赞誉:“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在郭老的美誉面前,红星人以自己的勤奋与偏执,不用扬鞭自奋蹄,抒写着宣纸的光荣与梦想

宣纸成了艺术纸张的宠儿,更是大师们挥毫泼墨的一道纸中神仙。宣纸成就了大师们佳作遗世流芳,大师们也力促宣纸熠熠生辉。

当我走进中国宣纸文化园时,零距离感受到了红星人的辛勤与智慧,他们以着力打造“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非凡使命,规划兴建了这片文化园区。这里承载着的不仅只是展示,宣纸古法生产技艺制作流程在这里一览无余,这里更是民族精粹的体验场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宣扬我们民族悠远而深厚的文化内涵。

感受到久远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具的魅力,陶冶了自己,甚至可以追梦丹青世界,去塞满我心角那块孤陋的行囊。仅此,难道还知不足吗?

 



http://www.00-edu.com/meiwen/5/2019-01-23/364589.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