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一袭秋风过,文字笔下生

[db:作者]  2019-01-25 00:00:00  互联网

 我很少用“美丽”来形容某些物品。美丽如同花儿,折离了枝端便只能无能为力地看着他独自萎谢。生命里有多少让我们记住的美好?反而是那些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更容易让人刻骨铭心。我们这样的习惯,对神也有失公允。

      每个人都经历过浩荡光阴的洗劫。如亲人的离去,伤逝的爱情,病痛的折磨等等。那些走投无路的日子,反而有时候能用一种极为复杂的形式将人生苦痛与宽阔重新调和。拙朴的修补之后达到自我的完善。苦难更容易洞彻到人生的智慧,所以他有一定的积极的意义。但没有一个人想拥有智慧,而愿意经历苦难的人生。这就是所谓上帝关上一扇门,开启半扇窗的道理吧。

      我读书有个坏习惯。再轻薄的本子再经典的读物,都很少彻夜不休,一气呵成地看完。总是某某的散文读上几页,随手又可能拿起小说、社会科学等书籍再读上几十页,所以在家里的茶几上,床头边,沙发的扶手上只要手能够得着到的地方都摞着几本书,以便兴起时阅读。但是我从不在书角上折下印记,也不用书签,我读到的地方,扫一眼页码,下次再读一定记得。

      今天回父母家,父亲把新买来沈括的《梦溪笔谈》让我看。回家的路上我告诉丫头,“从看书上能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如你姥爷,一辈子只读一类书。”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是父亲对中国历史由衷的热爱还是性格里固执的来由?丫头对我的话似懂非懂,亦或是对长辈无从做出自己的评判。而后我们都默不作声急急忙忙地赶路。

      文字的功效和画、图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能在一度的时间段内作者对自己的心情进行了大到能放眼全球,小到缩进微米亦能工整有序。我们从中感受到是自己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强烈的认同感。然后开始对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一种无量的猜测与剖析。其实我们之所以有最强音的共鸣是因为文字或画作为一种载体,喜欢部分是自己无言的表述,这个人怎么能解释得清楚。

      小时候,我们在一种环境里读书,家里有什么就看什么。记得看过八七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时我十五岁,就好奇地看竖着排版文言文的小说《石头记》。想想当时能读懂的部分十之不及一二,可彻夜长读的心情如今再也不复。然后开始阅读席慕容、金庸、三毛。。。如若此生遇到御风而行的男子,可抛开尘世的一切浮华,跟他竹林打铁,又如何?三十岁阅读尼采、米兰昆德拉、杜拉斯、爱默生的文字,现在想来无非是在一种貌似小资的场合里能有一种上得了台面的谈资罢了。人生不用吹吹牛,装装样子,多次的跌倒之后你就明白怎么去趋利避害的生活。戴着面具盛装莅临。落幕后,自知归去。

      而后,三毛的流浪你还要不要?因爱而生的情呢?在俗世的熏染中仓皇逃离,只有在某个莲花开合的角落,寻找内心存念的一点点慈悲而已。开始回溯,反观自己。懂得了行进的途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终究会沉湎于某个地方。那些漂浮的美丽,恍然而去。扎下根的才是好东西。

      好的文字也是有根的。它就是一只蚂蚁从不抱怨地搬动着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回到蚁穴;亦是一只田鼠跟田间的劳动者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亦是一个老者,在一扇土坯墙下晒着太阳。这倔强了一生的老头,服帖了命运。。。

 



http://www.00-edu.com/meiwen/5/2019-01-25/37693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