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到端午佳节,人们就会以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仪式来纪念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躯献汨罗江屈原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被后人如此厚爱、如此敬仰,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因他而生,生生不息····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钧。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他的才能和学识为上官大夫靳尚嫉妒,遭馋去职。复出不久又遭排挤,放逐江北。顷襄王时有被逐江南,长期流放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的现实愈益不满。但他始终把振兴楚国,统一天下的理想寄托在楚王身上。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都城郢亦为秦兵攻破,楚国濒临灭亡,屈原愤投汨罗江。
屈原作为政治家一生辅佐过三王-----怀王、顷襄王、楚王。
屈原辅佐怀王时年轻气盛,对于皇朝官道不屑一顾。他敢作敢为,初得怀王赏识,因为二十几岁根据楚国祭祀的歌词改写的《九歌》为全国传诵。屈原的学识和才干博得楚怀王的赏识,任命他为左徒(比丞相小一些的官职),一曲《九歌》成就了屈原,一曲《九歌》楚国民众的安魂曲,也征服楚怀王。但上官大夫靳尚嫉贤妒能,视屈原眼中钉肉中刺,非除不已,靳尚为人八面玲珑,深谙官道,他不动声色,暗自布局,造谣中伤屈原,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管理皇族事务,主持宗庙祭祀得闲职)。
屈原本身也是贵族之家,学识渊博,待人彬彬有礼,但他的修养背后有一种率性,他很智慧,他知道智慧治国,而不擅长智慧治人,所以招小人嫉妒被人反治,因为理智的大智慧往往斗不过歪门邪道的鬼点子,而楚怀王是一个优柔寡断,没有定力主心骨的君王,终被秦国软禁,死在咸阳。楚怀王的性格就有懦弱的一面,他不是正真的龙,所以像屈原这样忠诚义胆只能被无情的蹂躏和践踏,这是朝代的悲哀,也是世代君臣的沿袭弊病。
屈原辅佐顷襄王,顷襄王比怀王还要昏庸,他亲小人远贤臣,所以他当朝时期,亲秦派依然得势,亲秦派唆使顷襄王把屈原赶出朝廷,放逐江北。屈原的境遇由赏识到失宠是一种必然,他的《离骚》、《九章》等篇章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他的正直无私触动了那个朝代皇宫贵族血脉的痛,引起更多官贵的憎恨。所以说,屈原爱国兴邦的目标明确,但他却忽略了他的周围煞气腾腾,恶势力盘根错节,他一往无前的秉性成了一种政治的鲁莽和冲动,必然会和周围得势局发生冲突,最后只能遭弃遭贬。顷襄王是一个求稳不求变通的君王,他要巩固自己的王位就要团结一些稳定势力,而当时的稳定势力就是保秦派,这样注定了屈原厄运的开始。
屈原辅佐楚王时,楚国的王朝已经岌岌可危,而屈原依然忠诚,可以说是忠诚至极,忠诚的愿意为国为君献身,他的执着不随流,也导致了他必遭人排斥,无论换了什么王,只要昏庸,他只能遭罪。而楚王本身也并不比那些先王更高明、更清正。他何尝不知晓谁忠谁奸,他何尝不想让自己的江山永继、王位永续,但他虽居高位也难逃出皇朝的奸臣集聚,小人当道,君不为君,身不由己,甘当君是傀儡的悲哀!
屈原投江令后人扼腕叹息,嘘唏千年,他所托付的终身理想只能是他自己的理想而已,他把一个国家的命运背负在自己身上,寄托在一朝朝君王身上,他的理想注定在君王身上沉浮,这或许是那个朝代的局限,也是文臣忠魂的局限。
如今,千年后的如今,屈原的躯体早已下沉,上升的是一种灵魂,不屈不挠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