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青青,芭蕉犹解相思语。
笙歌悠悠,曲调同谐山水舞。
---题记
蜿蜒的山道,绵延的竹林,映入眼帘的满是苍翠的绿意。秋阳朗照,人影树影相织,青山绿水相映,心情顿时变得轻快惬意起来,迎着飒飒清风,随着树叶摇摆的韵律,脚步似乎也踩着音乐节奏欢快地前行……
芦笙村-------一个山环水绕的苗族山乡,一个用竹语吹奏笙乐的山寨,一个令人神思驰往的地方!一提到芦笙的名字,耳畔似乎响起时而高亢飞越、时而徘徊凝重、时而清音徜徉、时而激情回荡的芦笙乐音,那粗粗细细、高高低低的竹管组和竟能吹奏出如此美妙神奇的音乐?!这不能不令人连声惊叹拍手称奇!
芦笙是苗族各个年节的灵魂。芦笙一吹响,那高高低低的吊脚楼、那彩虹般绚丽的风雨桥,到处都洋溢着欢快的动感。尤其是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那叮铛作响的银佩随着芦笙曲的变换、舞动,形成一道道缤纷壮观、古朴绚丽的风景线。
有研究者说:苗族是带着镣铐舞蹈的民族,比印地安民族更富有承受痛苦与磨难的能力。如果你读到<苗族古歌>,就可感受这个民族的历史与命运,而芦笙这一充满灵性的乐器就是在这背景下孕生的。田间地头、竹林草坝,只要听见芦笙吹响,苗寨里男女老少皆随之涌动,伴随着笙歌的节奏音律而变换步履和舞姿,随笙踏歌,有序而舞。那悠扬的笙歌里蕴含有丰富的民族语言,听之舞之,直到日落霞隐,笙声消遁。有人感慨道:翠竹悬挂的牛角酒频频举起,香甜的苗家米酒润湿了我渴盼的咽喉,笙场芒筒缭绕双肩,酒不醉人笙醉人哟!
芦笙音乐令人神往,那制作芦笙的人呢,更令人探寻和好奇了。
芦笙村以制作芦笙闻名,这里制作的芦笙音色优美、音质醇厚、音域宽阔、乐声悠远、笙歌宏亮,附近的村寨,远处的州县乃至省内外喜爱芦笙吹奏的音乐人们都纷至沓来,使这里的芦笙制作更加兴旺发达。全村140户,就有60多户100多工匠参与其中.。你环绕四周,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栽种了芦笙竹,那袅娜娉婷的竹林,森森细吟的摇曳,未成芦笙前就具有音乐的潜质了。
信步走进一户人家,一中年人正在专心致志的埋头制作芦笙,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在我们的要求下,他拿起刚制作好的芦笙吹起来,那身姿脚步很自然的跟着乐声的节奏摆动,和谐自然且韵味十足。这来自心灵的笙歌如叮咚山泉、清澈纯静,柔缓如涧谷溪流、绿佩环绕,欢快如高山瀑布、一泻千里。心情随着音韵陶醉,把尘世间的万般杂念一荡而尽。乐音悠远,韵味绵长,一个个音符跳跃着、舞动着,以简朴的形式穿透和映射了多姿多彩苗族历史的文化和精髓。
拥有一支上好的芦笙是每个芦笙手心里的期盼和渴望。在芦笙村在舟溪镇在苗家山寨几乎每个男士都会吹奏,但是既会制作芦笙,掌握其音律、音调、音色的特性而又把芦笙吹奏得如此具有灵性动人的,我看只有芦笙村的能工巧匠们了!
我面前的芦笙师傅年轻时,就凭着吹奏优美的一支支芦笙曲,打动了苗族姑娘年轻萌动的心,在游方时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美丽姑娘,现在伉俪情深的伴侣、里里外外的得力帮手。
据介绍,这位芦笙师傅读高一时就参加村芦笙队比赛,获得黔东南州芦笙大赛第二名!!可见芦笙村早已是高手云集的音乐村寨了。现在芦笙村已经成立了芦笙协会,从引导、培训、发展、演绎形成了正规化、规模化。既传承了400多年18代芦笙制作的精湛技术,又推陈出新了七、八个芦笙新品种。使芦笙的吹奏从六管五音到多管能变主调的芦笙。使芦笙曲的演奏更加丰富多彩,更能表达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难怪芦笙村的能工巧匠们是用心用情来解读苗族文化,用满腔的热忱来制作芦笙了。
“芦笙响,脚板痒”,形象地说出了芦笙就是苗族歌舞的旗子和号角,有了芦笙曲,“百节之乡”、“百牛争霸”、“千对银角”、“万把芦笙”才会把苗族人民对英雄先祖的缅怀,对强权残暴的控诉,对辛酸痛苦的呻吟,对幸福宁静的向往,化为一支支心曲吟唱,将苗族文化历史的沧桑绽放成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心花,润泽了千家万户的心田,那一曲曲多彩的笙歌才会将一年年的节日盛会渲染得如此轻快、如此美妙、如此幸福!!
每年一度的舟溪芦笙盛会那就是芦笙村的人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凭着他们对芦笙的挚爱之情,对芦笙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和深厚的演奏功力和内蕴,那阵阵的喝彩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拍掌声,一定会让芦笙音乐的奇葩焕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霞光异彩!
听笙歌飞扬,不醉苗乡,也醉苗乡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