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的四月,单位有个征文活动《写写你与读书的故事》,虽然不在参加征文的行列当中,不过看到这个题目,还是让我不由得想到自己也有很多与书有关的记忆与故事,我承认我是个爱读书的人。从呀呀学语到现在已走过三十多载的人生路上,如果按书来划分岁月痕迹的话,我可以自豪的说与书为伴的岁月划分着我的人生,墨香相伴,馨香无比,与书为伴,其乐无穷。
我知道我并不是以书为职业的一个人,也不是作学问的一种人,对于平凡如沧海一粟的我来说,我的记忆里却永恒存在着一段段与书为伴的岁月印痕。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十年寒窗苦,这是说在学校里的读书经历自不必说。喜欢读课本外的书比在学校里读书的记忆还要尤深,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书伴随着我人生的一段段旅程。
二
童年是在故乡那个坐卧于上党盆地腹地的乡村安静度过的,记忆中,是小人书陪伴我长大。小时候,家庭虽不是太富裕,但对于喜欢读书的我们姐弟来说,父亲是竭力支持的,常常能收到父亲为我们买的小人书,因此,看过的小人书很多,有描写战斗英雄故事的,有神话、童话、科幻,真是包罗万象,精彩纷呈。记忆最深的一套小人书,要数那套《西游记》了,从神猴出世到唐僧师徒四人到达西天圆满取到真经为止的完整的一套。那套小人书,画法简洁大方,线条整齐干净,语言简练易懂,人物活灵活现,是我爱不释手的一套书,然而后来为了换几本想看的书,倾囊相换,要回来的时候却缺了好几本,书也被翻看的不成样子,心疼了好久,虽然后来补全了,可书的出版社、画法、文字都不一样,遗憾极了。
上学到四年级后,学校让订阅课外书,父亲爽快地答应了,记得当时我们订阅的书籍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每次新书到手,我和弟弟就会相互争抢,不过每次都是我抢到,比我小两岁的弟弟永远都是谦让着我的。从书里我知道了外面还有如此精彩的世界,从书里读到了很多妙不可言的故事也学到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知识,并且用书还交换到了更多的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样想看的书。每次发新书时,闻着淡淡的墨香味,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了,也许从那时起我已开始喜欢上了文字,我知道也是从那时起,让后来的自己变成了一个不爱脂粉只爱书香的女人的。
进入师范校园后,校园文学充斥着我的世界,那时候最喜欢和同学们一起读席慕容的散文、诗歌,读琼瑶小说,和书中的人同喜同悲同幻想,也懵懂幻想如果有白马王子出现,我一定会义无返顾追随而去,青涩的爱情在心中悄悄滋生,悄悄滑落。
工作后,《读者》、《青年文摘》是我最愿意看的书,每次手捧着书都会被那一篇篇美文吸引,文学梦,文字缘由此而生,曾经作过很多次的梦,如果能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那该会是怎样的幸运,这个梦也一直延续至今。
结婚后,有段时间,经济拮据,然而,那段时间,矿区书市都出现了一些出版粗糙的书,价格不贵,5元,10元就能买到一本厚厚的书。也就是在那时,我看了很多名人文集,《张爱玲文集》、《王朔文集》、《池莉文集》,虽然书中的错别字层出不穷,看着看着书就能散架,但是,我还是不忍放手。一边感受着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感受着作家们的才华横溢,并且从书中学习到了很多不同的写法,领略到了不同的文字功底。在《张爱玲文集》里看到一个另类神话般的女子,一边读着书中那一个个旧上海的不同人物命运,一边在久远的氤氲中感受着张爱玲那份寻求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觉得能够生活在现在这样的时代我很幸福;从《王朔文集》里,读到了一股十足的京腔味,也读到了不同的写作风格,作家在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躲避崇高,叙述生活,矫情也带着真情;在池莉的作品里了解着武汉的气候,名胜,小吃,风俗人情,也在想象着文字背后会是怎样的一位具有才情的美丽女子呢。在不同的文集里感受着不同文化底蕴的同时,不出门就好像游历了大江南北,这就是书的魅力。虽然那些书后来都散架丢失,但是那些粗糙的书却是那段时间我的精神食粮,我感谢它们。
自从家里有了电脑,看书更便捷了。从此我喜欢上了网络里称之为的一种草根文学,在各个文学网站、论坛、博客网漫步浏览,遇到了很多心仪的文字,并尝试着记录着生活与记忆,我手写我心,我笔记我情。而且找到了安放我心语,释放我心灵的家园《文学博客网》。这时,我才知道我也可以这样真实地把我的感悟与记忆写出来,曾经的文字缘在网络里诠释地如此美好,欣欣然也飘飘然。
虽然知道离那个延续至今的让我的文字变成铅字的那个梦还很遥远,但是我还是感谢网络,是网络让我的文学梦、文字缘走在了梦想与实现的边缘。
三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父亲,我知道我喜欢读书的原因缘自我的父亲。父亲也是个极其爱书之人,印象中,每次回家父亲的手中都会有书在握,父亲拿回家的《小说月刊》、《黄河文学》《人物》、《民间文学》那些有着浅蓝、米黄、灰白书皮各色的书在我的记忆里是最美的。家里的藏书也颇丰,中外名著、历史书籍也有很多,虽然有些书籍我并没看过,但是在书籍中长大的我也许是耳熏目染不自觉地就喜欢上了文学,喜欢上了文字。
就是这样一个引领我喜欢上文学,喜欢上文字的父亲曾有个心愿,虽然无意中说过一次,却让我永远记在了心里,不过此时父亲的那个心愿也让我酸楚满怀。
那个漳河水滋养的故乡,村子的东边有一条公路,那条公路对于故乡来说是一条南下太行北上塞上的交通要道,记的小时侯公路上车辆到是不多,而从公路路过到村里的人家歇歇脚、喝口水、有时吃点饭的人却不少,我家也不例外,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幸福,或悲伤,或酸楚。父母每次都会热情相待。
父亲的心愿是在一次有过路人歇歇脚后说的,“如果将来我老了干不动活儿了,就在村边公路旁摆一个茶水摊,再预备些烧饼火烧之类的干粮,供过路人食用,不收分文,唯一的条件就是如果过路人愿意的话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他们当地的一些人文风俗,希望能收集成册,也算是在人世走一遭的一份礼物。”那时虽小但父亲的心愿我却永远记住了,并天真的想,等我挣钱了,一定帮父亲实现心愿,因为最喜欢听父亲讲一些当地的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一些,也喜欢看父亲拿回家的民间文学。然而,父亲人生最后的十年,不是官司纠缠,就是病魔侵蚀,晚景凄凉,身心俱疲,父亲那还有精力来完成他的心愿。
四
心酸地想到父亲的心愿时,想起自己也曾有个心愿,那还是上师范时,有同学向我推荐《三毛文集》,从此,一个披着长发,携了书和笔带着爱情漫游世界的女子的影子深深地留在了心间,记得当时曾天真的幻想有一天也学三毛一样,不过是手拿一本《三毛文集》,怀揣一份梦想漫游世界,因此,当时并没急着去阅读三毛文集,搁置至今都没看过。想到这里,那个天真的幻想又在心中萌生,不过幻想里却多了一份,珍藏着父亲的遗愿漫游,用笔记录一路走过的当地民间风俗与人文故事。
我知道,有些愿望不是人人都能实现的,这也是人生的无奈。很喜欢南宋朱熹的《四时读书乐》,春季“读书之乐乐何知,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季“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奏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如果能够在四季的轮回中感受读书的快乐与愉悦,怀揣着一份幻想安居斗室,与书为伴安然地走过岁月四季,我想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