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蓄满阳光的季节,我们来到独山县贵州牧草种子繁殖场。
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还是砾石遍地,植被稀疏,荆棘丛生,满眼荒芜。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科院一位科技工作者考察后曾断言:这是一块死地。198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访问新西兰,为贵州省引进了牧草种子生产技术合作项目,也是我国从新西兰引进的第一个牧草种子生产和草地畜牧业项目。经过一代拓荒者披星戴月、艰苦卓绝的奋战,开垦出了草种面积17000亩,已选育出18个适合贵州生长的优良牧草品种。1986年秋和1987年夏,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曾两次视察草种场,指出:“要把这里建成中国南方牧草种子生产基地、科研基地、人才培训基地、技术辐射基地。”这为草种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草种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草地奶牛业,通过几十年的辛勤实践,不仅探索出了构建长江、珠江上游草地绿色生态屏障的新路子,也探索出了发展牧草种子生产和草场养奶牛的好方法,现已形成年产30吨草种和鲜奶1100吨的生产能力,在全国首个实现了从种子生产、清选加工到检测系列配套的机械化,带动了当地农户饲养奶牛,给布依山乡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夕阳下的牧场清新似水,游动着来自异国他乡的一群群悠闲觅食的绵羊和奶牛,在绿茵茵的草地上宛如朵朵飘浮的彩云。同行的一位诗人充满好奇地问了许多关于奶牛的问题,草种场的韦方鸿科长作了解答。他告诉我们:“怀孕的奶牛才产奶,一般只挤7个月。小牛到产奶需一年多时间,奶牛吃得好奶水才多,如添加豆渣、好草料等。一头奶牛价值8000元以上。一天挤奶两次,早上和下午,一头奶牛可产奶10多公斤。你们要有兴趣,明天早上6点我带你们去看挤奶。”
黎明时分,苍白的月儿还挂在静寂的空中,透明的晨雾笼罩着静悄悄的牧场,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芳香。穿过一片树林,我们来到了挤奶场。只见挤奶工正忙着用温水清洗奶牛胀鼓鼓的乳房和奶头,将头奶挤掉(防止细菌),然后熟练地将吸奶器对准奶头。洁白的乳汁顺着透明的塑料管流进了密封的铁桶里。加工后,将成为人们的美食。科学家梦想通过转基因使奶牛生产出类似于人乳的奶汁,其中所含的抗菌抗病毒成分能提高婴儿的免疫力。而阿根廷科学家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已成功将两个人类基因转移到牛基因组的一个位置,从而使这两种蛋白都能在奶牛哺乳期的乳腺中得到合成。想到奶牛注定一生要用自己的精血哺育人类,不由从心底生出一丝难以言表的怜惜和敬意。挤完奶后,沉默不语的奶牛便被放牧于草场。
晨光中,秀美的喀斯特群山泛起了洁净的绿色。远处,一群散淡的奶牛,在流淌着绿色的牧场上啃着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