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街,位于小城的中心地带,与建成于大跃进年代的牌楼路毗邻。老街东西走向,三、四块水泥方块宽,街面多以水泥板为主,辅以小青砖镶边。偶或,有一两块条石散铺街心,露出些许古韵古风。看得出,街面已有变迁,不似原貌,怪可惜的。老街两侧,均为旧时建筑,颇古朴。南侧净一色平房,青砖黛瓦;北侧多为两层楼房,亦为砖木结构,楼上,木质雕栏,古色古香。这一南一北,一低一高,错落有致,构成了老街独有的整体建筑风格。
老街吸引人的不仅是它的建筑。它那浓郁的地方风情,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魅力则更强。
走进老街,恍若走入另一时代。由西而东,最先印入眼帘的,是街北一幢两层古式小楼。楼上木质护栏,朱漆斑剥,楼下过道大门,以青石为槛,两边雕花石柱直立,其花纹亦不甚清晰,折射出时事的变迁,世道的沧桑。现时居住楼内的人家,是否祖居于此,不得而知。然,这座宅院曾有过一段辉煌,是肯定的。楼下的一间小店,经营行当单一,悬于门外的“代划玻璃”招牌,一望便知。店堂内,一张复了粗布的四方桌,便是代客划玻璃的工作台,一把划玻璃用的工具刀,置于其上。靠壁根,堆积着不少细长的玻璃边料,白的、蓝的、茶色的、平板的、雕花的,颇杂乱。店堂四周悬着各式画匾,净是玻璃质地,形状、大小不一,有松鹤延年图,有福禄寿财图,有黄山迎客松,有富士山雪景等等。想来,此为店主兼营。堂内职员唯一老者,戴老花镜,须发皆白矣。但见其静坐堂内,掌管门市,候客上门。似这等住家兼开店,在老街上随处可见。店主以自家手艺吃饭。除划玻璃之外,还有修钟表的,刻公章、私章的,敲白铁皮的,绱鞋子的,拔牙的,绣花的,做篾子针的,配钥匙的,……这当中,数刻章店人多,其他行当多半是唱“独角戏”,根本无法与之匹敌。但见刻章店内,一字形的柜台上,挨个儿排下来,少说也有七八十来个刻章的工匠,手握工具,依了客户提供的字样,正字反刻,一刀一刀,正楷隶篆皆能。要说工艺简便而又独到,则数做篾子针的。此为女子织毛线衣所需之物。干这一行,为主的工具就一样,一块钻满了洞眼的铁板子。事先劈好的竹条子,长短粗细跟篾子针差不离了,就一根一根上铁板抽。只需将竹条子一头塞进铁板上的洞眼,使之稍露,便用钳子夹住,用力抽动,几个来回,竹条子由粗糙渐至圆滑,稍作加工,一根篾子针便做成了。原来工匠用的铁板,每个洞眼都有讲究的,有“口”,颇锋利。老街上做篾子针的师傅亦挺讲究的,每根篾子针做成后,还装上个八角锤,亦为竹质,挺小巧的。这样一来,篾子针不仅好看了许多,且为日后用此针打毛线衣的女子提供了便利,线头不再会在无意间从另一端滑脱。
老街人的手艺特殊,所做的买卖亦特殊。老街上,有卖竹刷子、竹夹子的,有卖鱼叉、铁锹、铁铲子的,有卖水壶、油漏子、畚箕的,有卖火纸、斗香、蜡烛的,有卖针头线脑、小孩满月穿的小花鞋的。顶是那小花鞋叫人怜爱,挺小巧的模样,一双鞋放不满大人的一只手掌。滚鞋口,绱鞋底,一应与大人鞋子一般工序,只不过鞋底是软的。做鞋的,多为上了年岁的老太,晓得刚满月的小家伙,脚丫子嫩着呢,得软底才行。奇的是,这些老太给娃儿鞋绣起花来,眼明手快,“宝刀不老”,瞧,那龙凤图,那花鸟图,那“虎头王”,那“双玉兔”,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人赞叹。
然,老街上顶多、顶特殊的买卖便是卖花圈、寿衣的了。不足一华里的老街上,就有五、六家花圈、寿衣店。卖花圈,有做招牌的,多为白铅皮上书“出售花圈”四个黑字,有省事的,则直接将一只大花圈悬于店门之外,过客一望便知。与卖花圈为邻的,多为寿衣店,寿衣都是成套成套的,既有粗布打包,亦有糊了红纸的,且书有“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蓬莱聚会”等字样,此是专供人家做喜斋用的。当地人,碰到家中、门上有上了年岁、儿孙满堂的老者辞世,便不再作丧事办,而是给仙逝者做喜斋,以示逝者福寿双全。与寿衣配在一起而售的,有纸钱、香烛之类,亦有作寿幛用的各式被面。
老街不仅留住了一种风情,更栓了小城古老的文化。老街两端,东有建于明朝的东岳庙,西有“文物精华”四牌楼;老街中段,亦有小城重点名胜八字桥。东岳庙,为小城中保护最为完好的明代高层建筑。传说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其母想去京城望望皇宫是何等模样,无奈路途遥远,实难成行。李相国极孝,便下令在家乡建一宫殿,其造型、构造皆似皇宫,只是缩了些尺寸。如此,其母无需长途跋涉,在家门口便能见到皇宫,且能久居。宫殿建成,李相国算是尽了孝道。然,天有不测风云。政敌有本奏至皇上,言李春芳谋反,说皇宫都已建好,言之凿凿。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李相国不愧为状元出身,灵机一动,下令将宫殿更名为东岳庙,突击塑起佛像,住进僧侣。朝廷派人来时,眼前已是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此后,东岳庙便成了小城人求神拜佛、算命打卦、消愁解闷之所在,有“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庙”之雅称。
八字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原名登瀛桥、中和桥,后因整座桥型酷似“八”字而改名。漫步老街,眼下所见八字桥,仅存先前的桥型,整座桥由条型青石板铺砌而成,横卧长安道上,为小城唯一一座卧路古桥。在这出门见水,无舟不行的水乡小城,竟有此等古桥,绝也。然,传说中的八字桥,则可谓绝而又绝。说,八字桥融桥、楼、亭、坊为一体。桥即其自身,楼为几家大商铺楼房紧排其上,亭为明朝知县陈宇在楼上所建的凌霄亭,坊为旌表李春芳之女而加建的节孝坊。又说,八字桥是桥里庙、庙里桥。说是八字桥腹部有座小庙,庙内有砖刻佛像及桥形图,如今尚在,只是未敢轻易挖掘,不知何日有此眼福。
四牌楼,始建于明代,毁于“文革”。而今位于老街西端的四牌楼为1987年重建,保持了原先亭式牌楼的风貌。上悬四十七块匾额,除七块属修复原字外,余下四十块,又依据《县志》所载内容,请全国四十位著名书法大家重写匾额,使此楼不仅成为反映小城历史文化的文物,更是反映当代中国书法艺术之瑰宝。牌楼最早的一块匾“开科第一”,为宋朝进士时梦琪立,此人为小城进士第一人,曾做过知县。重书匾额者为著名书法家林剑丹。有趣的是,牌楼中有一块匾“仁寿之徵 ”,是为民国百岁老人康龄而立的,而重书匾额者亦为年逾百岁的老者,当代著名书法家苏局仙。四牌楼上如许多的匾额记述了小城历代名人,也记述了小城历史文化。区区小城,明代就有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位宰相;区区小城,还出现了小说大家施耐庵,有东方黑格尔之称的美学家刘熙载,诗、书、画三绝的“扬州八怪”杰出代表郑板桥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如今的四牌楼,更收录了如许多的书法大家精品佳作。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书法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老先生所题“第一元勋”,书风古朴;全国书协主席启功老题写的“万邦总宪”四个大字,俊秀挺拔;已故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状元宰相”匾额,雍容大度;更有著名女书法家肖娴的作品“南宫第一”,飘逸空灵。此外,数十位大家的作品,书体各异,流派纷呈,实在说来全国范围尚属罕见。
老街,东起于东岳庙,西止于四牌楼,其间似乎有一个氛围特别的“场”,令步入者恍若隔世。由四牌楼转而再西,步入闹市,眼前是灯红酒绿,高楼大厦,人如流,车如梭,多了些许繁华,多了些许喧嚣,人们的脸上亦多了些许倦意……细细想来,在散发着现代气息、追求现代生活的小城里,竟有老街这一空间存在,奇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