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感人日记 > 正文 返回 打印

说说“恩怨”

[db:作者]  2019-01-22 00:00:00  互联网

日前得经年好友杨兄盛邀:孩子成婚且饮喜酒一杯!

  闻晚辈良缘欲结自是高兴,遂与三五至近约定一同前往。

  是日主人殷切宾客云集场面端的热闹!孰料,酒至半酣处

  席间一位老弟心虽无意口亦无遮拦:“不是说潘杨两姓例

  不通婚的么!”却原来朋友的亲家竟是姓潘!

      杨令公和潘仁美他们究竟是不是遗下了这样的家规已

  是无从考证了,但杨潘两家的过节与纠葛被演绎成的故事

  却流传至今;就算当年他们真的颁下了如此家族律例理由

  倒也非常充分:恩恩怨怨,切骨入髓啊!

      比如说恩罢:饥馑中的一餐饭、一瓢饮,冻馁时的一

  袭衫、一床絮;落魄中的一声问候、一片笑容,窘迫时的

  一回关注、一次援手。看去却都不是什么大举动,但就是

  如此些微的关怀足以起死人而肉白骨,降甘霖而解苦旱!

  因此人们常说:忘恩就如同负义!

      再比如说怨:搬弄是非恶语中伤,处心积虑落井下石;

  横行霸道恃强凌弱,胆大妄为巧取豪夺。怨这货色即便举

  动再小也是祸害无穷:挨了明枪锥心刺骨,中了暗箭铭心

  刻骨,这种入心入骨的事放到谁身上恐怕也是切齿难忘

      施恩很道义,施恩的人多了,这个世界会很温暖;结

  怨却亏德,结怨的人多了,这个世界会很恐怖。既然生活

  在温暖当中是人们的渴望那么该如何对待怨恨?像传说中

  的杨潘两家那样:一辈子不幸还要搭上几辈子,一代人不

  行还要牵扯几代人,这恐怕实在不妥!不干志气的事,忘

  记前嫌足证胸怀,以德报怨更见气魄,如此不是更好!这

  世上冥顽不化的人有,但面对至贤至德尚不知自惭形秽的

  人理应不会很多!

      人只要活着总少不得同别人打交道,交往之中有嫌隙

  有怨艾同样也是免不掉的,鲁迅先生在他的诗作《题三义

  塔》中有这么一句——

      渡尽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

      此话也暗合了佛家芸芸众生切莫着相的偈语,这似乎

  更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境界罢。

 



http://www.00-edu.com/meiwen/6/2019-01-22/350458.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