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美文 > 感人日记 > 正文 返回 打印

欲求佳作须炼字

[db:作者]  2019-02-03 00:00:00  互联网

最近看了一些门户和网上的文章,感触颇深,许多文章具有较强的语法修辞和遣词造句的功底,浸透着同仁的智慧和汗水,看后犹如饱尝了一顿精美的大餐,心里很是舒服。但说真的,也有的文章语言平平,情节单一,特别是在炼字上没有做到精推细敲,使文章显得平庸乏味,看后没有什么收获

稍懂一点语法修辞的人都清楚,字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写文章离不开遣词炼字,有时用好一个字,可使全篇增辉。古往今来,一些名篇佳作,所以能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其中很大的原因便是与作者的精心炼字有很大关系。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里讲到诗词的炼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用好一个字的分量所在。
    着一字而境界全出,这在古今中外的诗文创作中可谓不乏其例。唐代诗人贾岛在《题李疑幽居》诗中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原来用的是“推”字,用后,作者反复思考,总觉得“推”字用的不妥,但一时又找不出恰当的字来加以更换,正在犹豫中,刚好碰上了当时已有名气的大文学家韩愈,在韩愈的指点下,作者把“推”改成了“敲”,这一改意境深远并成为千古绝句。宋代文人在整理杜甫诗集时,发现有一首诗中遗失了一个字,“风吹一鸟口”,欧阳修等名家学者在研究此诗时,根据下文推断,认定此字是形容鸟飞之快,于是先后运用了“起”、“翔”、“飞”、“落”等许多字,但仍觉不够恰当,后来,偶然从他处找到了杜诗的原文,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过”字,字虽普通,但却给人以平中见奇,常中见险,朴中见色、陈中见新之感。《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整理《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全篇只增添一字,即在荆轲以匕首刺向秦王时原句的不中“中柱”,改成了“中铜柱”仅补上一字,荆轲的爱国之情,民族之恨,便跃然纸上。杜甫的《月》里“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的“吐”字,王安石的《船泊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里“怒向刀丛觅小诗”的“丛”字,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主”字,都是经过再三锤炼而后定夺的。

古人追求的是:“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作者要通过一些字、词给读者提供领会的依据,读者要通过提供的字、词,细心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就可以彼此神会,得到共鸣,这样不仅使文章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强了,而且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和精神享受。
    古时写文章离不开炼字,现今写文章更须炼字,大凡好的文章无不是从精雕细刻,精推细敲中产生的,尤其是初学者,更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应能力,在火热的生活中加强对语言的积累,善于在知识的海洋中提炼出令人叫绝的语言浪花。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写作,在写作上不要盲目的追求速度和数量,而要对你所使用的每句话、每组词、每个字都要加以斟酌和推敲,避免人云亦云、索然无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写出的东西意寓深远,令人叫绝。



http://www.00-edu.com/meiwen/6/2019-02-03/52720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