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痴,小时候最常想的是人要是倒过来活多好,在一开始就洞察万事,越活越年轻越快乐,然而毕竟年龄限制阅历而不得已的如饥似渴地读故事,最初的对人事的理解就是这样建立的。 很小的时候读过一个心理学说法,愤怒生气多是源于内心的担忧恐惧,深以为然,尤其在一个自尊心较为强烈而又脆弱的时候,所以就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心态也许放到现在是正合适吧,那时该是无忧无虑的时候,所以很长一段日子情绪不免的变得暴动极端,伤人伤己。总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不快乐。日子在走啊,会遇见亲切的人,冷漠的人,怎么说呢,让自己平和的人便是朋友了,激起自己负能量爆发的就是陌路了。哈哈,事情不总是像银幕上一样有俯视的角度,自己陷入是非的时候也是最愤怒的时候,无可避免,有时是意气之争,有时只好像乌龟一样缩回壳子里去。所谓人情练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吧。 读了那么多故事,也曾身陷故事不自知。最初读故事就是拼命读,特想知道结尾,再然后大概是受了语文课分析课文的折磨,就去纠结情节怎样发展不都是作者一句话的事么,再然后,终于能耐心地读,愈是临近结尾愈是回想开头与过程,不胜感激。故事里的真假,有时比现实要容易辨别一些,谁骗谁,谁开心谁伤心最后总有个原因。 7、8岁的时候,背“少年不知愁滋味”;19岁的时候,读到那句“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是少年愁多些;20岁,在“人间烟火”里平平淡淡地做着日复一日的选择;现在呢,就像很多平凡的人一样,曾有着不平凡的梦——是“氢气球,飞上天,以为不朽”,仍有着一点点的希冀——是“也许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