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明悟”二字,免不了要想起佛教,想起令释迦牟尼如愿的菩提树。但明悟,有何必非要走独守一盏青灯数十年,远离红尘万千乐趣这一条路呢? 宗教难道不是从平凡的俗世间抽离出来的吗?那又怎能号称并非俗世的一份子。或许是我本身排斥那种静坐独居的孤寂,但我也始终坚信,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的本质与那古寺中的并无区别,那么,又何愁不能在捕捉丝丝缕缕依稀的清香时获得自己的一份明悟呢? 一个人行走,往往能给我足够的空间去思索。我很庆幸没有丢失掉这份能力——注视一棵老树时,往往先瞧见那些突兀的残枝,而后才琢磨那遮天茂密。丑陋和美丽自然结合为一体,反倒别有沧桑的韵味。或许这解释了美丽孕育于平凡,甚至丑陋,亦或感叹着成长能从残酷的伤害中脱颖而出。 而我在自己种种想法中却唯独钟爱一句:因为已经断了。断去枝桠,对于一棵树来说,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我猜测这样巨大的伤口是否会令一颗树自卑,如同人们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一样。起先只能无奈地接受,因为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可是又有谁甘心放任自己的缺点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呢? 伪装,隐瞒,迟早会被揭穿。所以树诚实地选择了让自己的美更加炽烈。一年一年的繁茂,令人们不再厌恶它的枯枝败叶,而是感激那一片荫凉。爱屋及乌,少许的枯败也成了特色,也成了,这现在正在令我思索的东西。 自身的领悟,比那详尽却晦涩的哲理名言真实得多。明悟的降临不是因为数十年光阴的消磨,不是因为苦楚——这不过是增加了思索。所以,思索便是明悟的源泉不是吗?而俗世中的忙碌,又怎能真正地阻塞有心人对真理的探索。 只要活着,只要世界不是一片空白,那么那些零碎却沉重的明悟,就在每一寸天地之间。 ——201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