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留学研究生能不能跨专业
美国留学在申请美国的研究生时,跨专业是很多学生都选择的,那么在申请美国的留学中去跨专业好不好?它的难度有多大?来零零出国留学网看看美国的研究生申请怎么跨专业。
一、跨专业的原因
1、好找工作
首先最多人考虑的是好找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为了获得更好的收入。同时,出国读研一般是1-2年的时间,从性价比上来讲,比本科稍高一些。一般转理工、商科的居多。
但是你要进一步分清,到底毕业之后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发展,从而来确定你选择的专业。
2、兴趣喜好
第二个大家考虑比较多的跨专业的原因是个人兴趣。
许多国内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往往比较盲目,在并不了解这个专业的情况下就做了选择,或是父母帮忙做的选择,以至于在读大学以后甚至快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所爱和所学专业相去甚远。
这个时候部分学生会在选择专业时转而申请自己感兴趣的那个专业。
3、名校情结
第三个想跨专业的原因是想上名校。
这个原因初听上去有点weird,但其实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有些专业申研要求很高,但是自身实力不够,申名校难,不少人就会选择容易申请的专业申请。还有很多人出国只为镀金,学校肯定就比专业更重要,也会选择一些更简单的专业申请。
二、跨专业的可行性
1、理工科转商科:
相对容易,因为理工科一般都有数理和统计相关课程开设,可选修商科相关的课程。
2、商科转理工科:
相对较难,不建议学生跨度太大,如果非要转,可以转一些边缘学科,比如数理金融,应用数学或部分院校的统计,但是要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而定,比如课程开设,个人实习工作经历等。如果要转到生物、化学或物理等,建议考一个GRE科目考试(数学,化学,生物,物理,生化,计算机,心理学,英语文学等)。
3、转读教育学:
一般语言类专业转读成功性会大一些。最好能够拿到国内的教师资格证书,增加一些教育方面的实习工作经历。
三、跨专业的难度
大部分国内同学在读大学时有选择好自己的专业,或者有些是很无奈被调到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领域,因此很多学生就很无奈的继续读着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申请美国研究生时可以跨专业申请,如果你在大学期间规划的足够好,跨专业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跨专业申请美国研究生是否可行有两个关键点:
1、本科期间必须的基础课程,不论你本科的专业是什么,但是美国大学会要求你必须学过要求的专业基础课程;
2、申请专业背景要求,就是你做过相关的事情吗?研究或工作或实习等等,如果以上两条你都满足,那么你就具备了申请这个专业的基本条件。
另外从专业上要看跨度大小。
例如文或理工学士去读MBA,Internation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Business硕士课程,这类情况的跨度比较小,因为,这些硕士课程接受任何专业的申请,另一种情况是文科学士去读理工科的硕士课程,比如说,语言学的毕业生去读电子工程,或理学士、工学士读文科硕士课程,像土木工程的学生去读比较文学,这些情况都是所学和将学的课程扯不上关系,跨度很大。
四、跨专业的建议
在本科期间,一些院校在你上大二或者大三时会让你选择双学位或者辅修另外一个专业,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假如你原本是一个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你对金融或者会计专业非常感兴趣,你可以在大二或者大三的时候选择辅修金融或会计专业。
很多学生都担心是不是美国不认可辅修的专业,其实这是错误的,只要你能够在成绩单上证明你确实学习过这些课程,就等同认可你有相关背景。辅修两个专业对于那些将来打算跨专业的学生来说真的是非常重要,应该说这是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对于那些已经上了大三、没有进行任何辅修的学生,你也还有可改变的空间,那就是通过相关实习来提升自己的背景。比如原本学传媒的学生,想去美国读统计或者金融专业,那你可以利用假期去银行、证券公司或者保险公司做一相关实习来提升自己。
推荐阅读:
在美国留学读研究生有哪些热门专业
留学美国研究生需要哪些支出 美国研究生留学的费用清单
美国酒店管理研究生专业留学选择哪些院校较好
美国研究生留学申请的面试原因
美国留学研究生申请怎么套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