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19世纪后10年的汽车,曾经是速度和效率的象征.进入21世纪,伴随着汽车的普及,现实中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着我们,回归传统和自然-九年级物理

题文

诞生于19世纪后10年的汽车,曾经是速度和效率的象征.进入21世纪,伴随着汽车的普及,现实中的交通事故、交通堵塞、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着我们,回归传统和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骑上你的自行车”成为倡导“国际无车日”(9月22日)活动的宣传用语.“国际无车日”活动并不是拒绝汽车,而是唤起民众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如何走出既有速度和效率又能减少拥堵和污染这个两难的境地,一种新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应运而生了.
(1)电动自行车运用了许多物理知识,观察图所示电动自行车的结构图,填写下表.
(2)运用科学的物理术语,说明电动自行车和汽车的能量转化,并指出“国际无车日”的积极意义。
(3)下表是某品牌电动自行车的部分技术参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表中有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与单位不一致,请你指出并改正.
(4)若电动自行车的效率为80%,行驶过程中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06倍.求车以4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时的工作电流(g取10N/kg)。
题型:计算题  难度:偏难

答案

解:
(1)多组互成直角的平面镜;减小压强;增大摩擦;
(2)
电动自行车: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汽车: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减少环境污染等.(相近的说法同样给分)
(3)2×105P改为2×105Pa
(4)因自行车匀速行驶,故F=f=0.06×80kg×10N/kg=48N,因P=UI,P=Fv 故UI×80%=Fv,得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诞生于19世纪后10年的汽车,曾经是速度和效率的象征.进入21世纪,..”主要考查你对  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压强的定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的变形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压强的定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电功率的计算公式的变形

考点名称: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 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r)。

    光的反射定律描述了“三线”“两角” 的关系,可简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三线位置关系),两角相等(两角量值关系)”。
    特殊情况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都是零度,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合为一线。

  • 对于光的反射定律,应掌握以下五点: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任何一条反射光线都对应一条入射光线。

    2、定律的叙述有一定逻辑因果关系:先有入射,后有反射。表达时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意思是“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若倒过来说意思就反了,不符合逻辑因果关系。

    3、两角量值关系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即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也减小,入射角变为0,反射角也变为0,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三线合一”。

    4、法线起“准则”的作用,是过入射点始终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当反射面转动一定角度时,法线仍与反射面垂直,也随之转过相同的角度。法线不仅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而且还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

    5、在描述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中,有两个重要的角度关系,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r=i;入射角与入射光线和反射面的夹角互余,i+α=90

  • 自行车尾灯的设计:
       利用直角平面镜的反射规律,制成了自行车的反光灯,如图所示。夜晚,汽车灯发出的光射到自行车的反光灯上时,经自行车上互成直角的两个反射面的反射,反射光将以平行于入射光的方向反向射入司机眼睛,使司机容易发现骑自行车的人,有利于夜间行车安全。

    例  自行车是一种便捷的交通丁具,它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例如,自行车尾灯就包含了光学知识。它本身不发光,但在夜晚,当有汽车灯光照射到尾灯上时,就会发生反射,以引起司机注意。尾灯的结构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反射光线有什么特点。

    解析: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用,当两个反射面垂直时,一条光线经两个表面反射后光线平行于入射光线且方向相反
    答案:如图所示

    入射光线平行射入,反射光线平行射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方向相反。(答出一条即给分)

考点名称:压强的定义

  •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单位:
    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

  • 受力面积与受压物体的面积的区别:
        压强公式中的“S”是指受力面积。即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面的面积,也就是物体承受压力的实际面积,而不是受压物体的总面积,也不一定是产生压力的物体的底面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图所示.

     (a)图中甲对乙的受力面积为S乙;乙对地的受力面积为S乙。
    (b)图中乙对甲的受力面积为S乙;甲对地的受力面积为S甲。
    (c)图中甲对乙的受力面积小于ab;乙对地的受力面积为ab。

  • 压强知识梳理:

考点名称:增大和减少压强的办法

  • 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②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③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②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③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