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在利用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手指-九年级物理

题文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在利用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                  ;手指放在蜡烛     的烛芯顶部不会被烧痛(选填“A”或“B”)
(2)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30
23.02
25.60
28.50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15.30
23.15
25.60
28.50
(3)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选填:“a. 直接观察玻璃板后蜡烛B;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c.直接观察光屏”,下同);在判断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时,移走蜡烛B,在其像所在位置放一光屏后,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

题型:实验题  难度:中档

答案

(1)透光性 看到后面的蜡烛B   B   (2) C  (3)  b   c


试题分析:(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玻璃板能成像的同时,也能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故手放在蜡烛B的火焰上不会烧痛。
(2)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的原因是在判断蜡烛B与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因为如果是玻璃板太厚的话,那么每次都应该有偏差才对;如果是玻璃板太薄不应该出现偏差才对;故选C;
(3)实验中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反复比较,从而得出较准确的像的位置;因为成的是虚像,故不能直接观察到玻璃板后蜡烛B;而直接观察光屏会发现上光屏上并没有蜡烛A的像,故可以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点评:要顺利完成考题,必须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征,对实验所采用的方法要理解透彻,知道每一做法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能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注重方法的掌握。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在利用图“探究..”主要考查你对  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因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因

考点名称: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物体的颜色

  • 光的色散
    1.色散:白光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
    2.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甲所示)。同理,被分解后的色光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如图乙所示)。

     
    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是光的三原色。
    2.色光的混合:红、绿、蓝三种色光中,任何一种色光都不能由另外两种色光合成。但红、绿、蓝三种色光却能够合成出自然界绝大多数色光来,只要适当调配它们之间的比例即可。色光的合成在科学技术中普遍应用,彩色电视机就是一例。它的荧光屏上出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原色色点组成的。显像管内电子枪射出的三个电子束,它们分别射到屏上显不出红、绿、蓝色的荧光点上,通过分别控制三个电子束的强度,可以改变三色荧光点的亮度。由于这些色点很小又靠得很近,人眼无法分辨开来,看到的是三个色点的复合.即合成的颜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