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1)实验目的是:观察水沸腾时的______和水沸腾时的______;(2)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中使用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作用是______.(3)如图2所示的是小刚同-八年级物理
题文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实验目的是:观察水沸腾时的______和水沸腾时的______; (2)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中使用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作用是______. (3)如图2所示的是小刚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______是沸腾时的情况. (4)下表是小刚记录的数据.请你分析,不可靠的数据是______.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__℃,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
答案
(1)实验目的是: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上升时,气泡的变化,水沸腾时剧烈程度,观察时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否变化等. (2)使用中心有孔的纸板盖住烧杯,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同时也可以固定温度计. (3)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乙符合此现象;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甲符合此现象.(4)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第4min的温度95℃是错误的数据. 水从第5min开始沸腾,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水的沸点是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故答案为:(1)现象;温度;(2)防止热量散失和便于固定温度计;(3)甲;(4)95℃;98;气压较低. |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1)实验目的是:观察水沸腾时的______..”主要考查你对 沸腾及沸腾的特点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沸腾及沸腾的特点
考点名称:沸腾及沸腾的特点
沸腾:
(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的条件:温度必须达到沸点;需要不断吸热
(3)液体沸腾的特点:在沸腾的过程中,液体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4)气压与沸腾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
探究目的: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提出问题:
1.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2.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吸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间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如图: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间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
3.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4.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记录:
分析数据:
实验结论: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沸点。 - 水沸腾现象及注意问题的解决方法:
l. 实验装置
2.实验现象:
(1)沸腾前,在水中出现小的气泡,随水温升高而变大,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体积收缩变小,未到液面就消失,同时,水温持续上升;
(2)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沸腾后,水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3.注意事项:
(1)实验中尽可能取较少的温水进行实验,且最好在烧杯上加一个盖,这样可以减少加热时间
(2)实验中若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能是温度计存在质量问题或受大气压影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工业生产中用蒸馏法来提高酒精度,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给含水较多的酒精加热使它汽化,把蒸气引出,再经过冷凝管(冷凝管是双层玻璃管,冷却剂从管口1流入,管口2流出)冷却-八年级物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