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10中,图A所示的覆杯实验证明了的存在.19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图B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其中英国物理家卢瑟福提出的模型是(选填a、b、c字母符号).图C所示的实验说明-九年级物理

题文

在图10中,图A所示的覆杯实验证明了       的存在.

19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图B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其中英国物理家卢瑟福提出的模型是    (选填a、b、c字母符号).图C所示的实验说明了               .

题型:填空题  难度:中档

答案

大气压,C,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分析:我们观察到:1、在空气中纸片覆盖在杯口,水不会流出,纸片也不会掉下来.
2、用抽气机把玻璃罩抽成真空,水流出,纸片掉下来.
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得出结论.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饶核做圆周运动.后来的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据此回答问题.
两个铅块相互吸引在一起,是铅分子间相互吸引的结果.
解答:解:在我覆杯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1、在空气中纸片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纸片覆盖在杯口,水不会流出,纸片也不会掉下来.
2、用抽气机把玻璃罩抽成真空,在真空环境中纸片没有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出,纸片掉下来.
这个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英国物理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的行星模型;图2所示的实验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故答案为:大气压.c;分子间存在引力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在图10中,图A所示的覆杯实验证明了的存在.19世纪初,科学家先后..”主要考查你对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水的三态变化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水的三态变化

考点名称: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 计算公式:
    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 对压强公式的理解:
    1.此公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即固体、液体、气体的压强计算都可用此公式。

    2.此公式中各物理量单位分别是p→Pa、F→N、s→m2。在计算物体的压强时,只有当F的单位为N,S 的单位为m2时,压强的单位才能是Pa,因此在计算中必须统一单位。

    3.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强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 104N。

    4.公式中的,是压力而不是重力。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也不应把公式直接写成,而应先注明F=G得:

    5.公式中的受力面积S,是指受力物体发生形变的那部分面积,也就是两物体的实际接触面积,而不一定是受力物体的表面积。如图所示,一个圆台形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分别采用A、B两种方式放置,对地面的压力不变,但图A中受力面积是S2,图B中受力面积为S1,而它们都与水平地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6.  由公式推导出F=pS和可用于计算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

    巧用求柱体压强:
      将一密度均匀、高为h的圆柱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强,所圆柱体(包括长方体、正方体等)产生的压强,只与固体的密度和高度有关,而与固体的重力、体积和底面积因素无关,应用公式就给解这类题带来很大方便。
    例1如图所示,两圆柱形铁柱的底面半径之比是 3:1,高度相同,则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3:1B.1:3C.1:1D.9:l
    解析:本题是分析圆柱体的压强,可直接利用公式进行分析。因为两圆柱体的密度相同、高度相同,所以压强相同,选项C正确。
    答案:C

考点名称:光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 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r)。

    光的反射定律描述了“三线”“两角” 的关系,可简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三线位置关系),两角相等(两角量值关系)”。
    特殊情况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都是零度,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合为一线。

  • 对于光的反射定律,应掌握以下五点: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任何一条反射光线都对应一条入射光线。

    2、定律的叙述有一定逻辑因果关系:先有入射,后有反射。表达时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意思是“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若倒过来说意思就反了,不符合逻辑因果关系。

    3、两角量值关系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即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反射角也减小,入射角变为0,反射角也变为0,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重合,“三线合一”。

    4、法线起“准则”的作用,是过入射点始终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当反射面转动一定角度时,法线仍与反射面垂直,也随之转过相同的角度。法线不仅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而且还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