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是电动窗帘的结构简图,它通过一台直流电动机来带动两片窗帘
题目
图甲是电动窗帘的结构简图,它通过一台直流电动机来带动两片窗帘沿轨道来回运动.左边窗帘的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连在绳子上的D点、并随着绳子在AD之间来回运动;右边窗帘的一端固定在B点,另一端连在绳子上的C点、并随着绳子在BC之间来回运动,且AD=BC=1.5m.这样通过控制电动机的正反转就可实现窗帘的开与合. (1)该电动窗帘的开与合,是通过改变电动机中______的方向来实现的. (2)如果窗帘打开一次历时3s,那么窗帘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3)图乙是小明为窗帘电动机设计的电路,该电路存在缺陷,现给你一个手动开关,请仿照图乙在图丙中将该开关加入,并将电路连接完整,使电动窗帘能正常工作. (4)电动机的效率为80%,两端电压为15V,通过的电流为1A,则窗帘运动时,所受到的平均阻力是______N. |
所属题型:问答题 试题难度系数:中档
答案
(1)电流的方向控制电动机的转向,故改变电流方向即可实现窗帘的开与合; (2)V=
(3)如图所示. (4)P=UI=15V×1A=15W,P有=ηP=80%×15W=12W,F=
故答案为:(1)电流;(2)0.5;(4)24 |
考点梳理
初中三年级物理试题“图甲是电动窗帘的结构简图,它通过一台直流电动机来带动两片窗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 电磁继电器、 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速度的计算、 ……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物理的核心考点解析如下:
此练习题为精华试题,现在没时间做?添加到收藏夹,以后再看。
根据试题考点,只列出了部分最相关的知识点,更多知识点请访问初三物理。
- 电磁继电器
- 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 速度的计算
考点名称:电磁继电器
定义: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电流、较高的电压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电磁继电器一般由 电磁铁、衔铁、弹簧片、触点等组成的,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构成。电磁继电器还可以实现远距离控制和自动化控制。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释放。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实质:
电磁继电器的实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
工作原理:
电磁铁通电时,把衔铁吸下来,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工作电路闭合,电磁铁断电时,电磁铁失去磁性,弹簧把衔铁拉起来,切断工作电路。
考点名称: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电路设计:是指通过一定规则和方法设计出符合使用要求的电路。主要是设计一些生活上比较新颖的电路:例如:探究抢答器电路、病房呼叫电路的设计、简易交通灯电路的设计等。
串、并联电路设计常见方法:
1、用若干个开关控制同一个用电器:要求不管哪个开关闭合,用电器都能工作,那么这若干个开关一定是并联的,并且用电器在它们的干路上。
2、开关的短路用法:要求当开关闭合时,一灯发光,开关断开时两灯都发光,就要把这两盏灯串联,把开关与其中一灯并联,在开关闭合时造成这盏灯短路,从而达到只有一盏灯发光的目的。
3、单刀双掷开关的应用:
(1)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使用电器由并联变为串联,或由串联变为并联。
(2)方便控制一盏灯。把开关安置在两个不同的位置,随意拨动任何一个开关,都能使灯由亮变灭,由灭变亮。
4、简单的混联:每个支路上的用电器工作时,总有一个特殊的用电器与它们一起工作,这个特殊的用电器就要安装在它们的干路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