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文课程标准》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8-02-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比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有突破性的时展。但《语文课程标准》要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效,还有赖于语文教师的理解落实。没有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再好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要顺利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语文课程标准》。

  一、把握语文教学特点,尊重独特体验,培养良好语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影响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生阅读课文,不仅是一种“发现”、“吸收”,而且是一种创造。语文材料为学生留下的“空白之点”和“顿歇之处”,应让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加以填充。因此,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深入到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理解和对某篇作文的要求,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实践中自身感知、领悟了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语感处于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

  二、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应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地位发生变化。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平等中的首席”,这个角色如何扮演?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过去,中小学语文课程采用统一的语文教材、教参。教学时,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下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调和开发能力,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语文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体验性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探究式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从学科或现实生活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五、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角色一旦确定,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教师爱上好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同时,还得善于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以增强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为适应按《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的需要,教师新的教学技能也将应运而生,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等。所有这些,我们都应切实掌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裤子现象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改的三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