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三部曲

语文闲谈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7-01-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对追求已久的语文课堂,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依恋。这种依恋凝聚于沉思已久的心头,散发于激情澎湃的课堂。于是,我的依恋,我的激情,在对语文的萦绕情中,行成了一首三部曲。

  走入课堂前——《我是真的付出爱》
  进入课堂前的属于语文的时间里,脑海里充满上课、作业、考试、补差系列烦琐的工作中去。一个真正有志于教学的老师决不会被事务所困而失却自己的方向。在作好作业、补差这些常规事务的同时,我把目光紧紧盯在课堂教学的前设计上,如何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导入,如何让学生去感悟,如何设计精炼的问题。怎样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怎样渗透语文的人文性,成为我课前琢磨的力点。“玉不凿,不成器。”“课不磨,不入味。”为了能将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为了能一站在讲台上就能找到“课感”,为了学生能巧妙地获得知识,轻松的掌握方法,愉悦地爱上语文课,我不知看了多少业务刊物,模仿了多少名师的课堂,反思了多少课堂的遗憾。而这一切,正是我课前的致爱。有了这份爱,才有课堂中的轻松,有了这份爱,才有了课堂中的幽默。对教材的钻研,我从诵读课文入手,咬文嚼字;对学生的解读,我把自己当作孩子,寻找童年的感觉;对文章的拓展,我上网、跑图书馆、请教其他老师。在付出爱的过程中,我收获的也是爱。

  走在课堂上——《让我欢喜让我忧》
  从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生命中理应拥有关爱和呵护。不论他们回答的对错,那是他们力所能及思索的结果,你都不能粗暴的训责。我知道我面对的是一个个儿童,是儿童就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他们,要蹲下来看他们,并不在于你是否弯下腰,而在于你是否在心里装着孩子,是否有一颗童心。站在课堂上,我为一节课中为有一个设计的成功而欣喜,为学生精彩的发言而沉醉,为来自心灵的碰撞而喝彩。“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在充满灵动的课堂里,我找到了这钟爱的感觉。可事情往往并非一帆风顺,我也为沉闷的气氛而思索,为点拨的不当而懊恼,为自己对文本理解的不透而汗颜。当出现拼音都拼不准的现象时,我疑惑学生的基础,当我的宽容无限放宽的时候,我为桀骜不驯的学生思索,当预期的目标失落时,我为自己的不才而懊恼。酸甜苦辣的课堂,在悠悠岁月中迎来了喜怒哀乐的人生。

  走出教室后——《其实不想走》
  怀着惬意、轻松走出了教室,心中的暗暗窃喜仍在持续。窃喜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背后的理解别有洞天,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品尝到了学语文的快乐。窃喜的是自己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走近作者,走近名言,走近人文的震撼令学生感动,令自己激动的过程。窃喜的是铃声已响,学生仍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学生对文本、争论问题表现出的莫大兴趣。于是,脑海中的激情化为冲动的文字,案例、反思见证着那幕幕窃喜。其实,我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们度过每个春夏秋冬。在春天里诵读经典,在夏天里交流感情,在秋天里讨论己见,在冬天里探索写作。

  水尝无华,相荡成漪,石本无光,对击发光。悠悠岁月,激情语文,本有神韵,未曾深掘,生命投入,享受人生,感悟精彩。愿踏三步曲之节奏,乘新课改之春风,远航精神语文的港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