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在习惯面前……

教育叙事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8-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习惯”两个字,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好习惯、坏习惯”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然而在读了美国励志作家杰克·霍吉《习惯的力量》之后,我深感震撼。人的习惯,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事业,甚至影响他的一生乃至生命。

  老师,你在习惯面前是如何表现的呢?

  [事出有因]
  我在家里和孩子交流,孩子有一道题不会做,我让他把本子递给我,他“嗖”地一下子就扔了过来。我感到很诧异,也感到有必要和孩子计较。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禁于未发之未预”的理念马上袭上我的额头。
  “儿子,这个行为可不太雅观!”
  “哎,我刚才用劲有点大;不过,比起我们老师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你们老师怎样?”
  “我们谁要是做错了题,老师就会让作业本翻跟头长途跋涉呢!有时连衣服都给扒了。”
  我明白孩子的意思:老师不允许孩子出错,一旦出错会把本子给扔出去很远,孩子低着头去拣那该死的作业本。表面上看,摔的是孩子的作业本,其实是在排斥一颗和教师建立感情的心。
  心与心的疏远,是最可怕的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你对孩子这样,孩子能对你的教育感兴趣吗?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许多的不良行为是不是老师的榜样作用使然?

  [大拇指和小拇指]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通常喜欢使用体态语言,尤其是手指的运用更是普遍。通常“大拇指与小拇指”的使用说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赏识与挑剔。常使用“大拇指”的教师,从赏识、理解的角度评价学生,看中的是孩子的优势与进步,流露出教师的兴奋与满意,这是一种积极的暗示,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经常使用“小拇指”的教师,从差距出发,看的是孩子的缺点与不足,流露出教师的不满与失意,这是一种消极的暗示,孩子觉得不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干脆就不努力了。在教师眼中所谓的“后进生”就这样产生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多用“大拇指”,慎用“小拇指”,而不是不用“小拇指”——在赏识与挑剔之间寻找平衡。促使孩子既正确地评价自己,又积极向上。
  习惯使用小拇指的您,该不该改变一下旧有的习惯呢?多对学生竖一竖大拇指吧!

  [学生犯错后]
  下课铃响,教室活跃起来。小明在前面跑,小力在后面追。小明不小心把老师喝水的玻璃水杯给碰到地上,摔碎了。教室哗然一片。老师脱口而出地说:“我就这一个喝水的杯子……”同学们大声说:“赔、赔、赔……”一片诉声使小明和小力惊慌失措。本来两人下课追跑打闹就觉得不对,又把老师惟一的杯子给摔了,再加上同学们的吆喝,他们就更抬不起头了。为这事,小明和小力好久心里总觉得有个疙瘩。
  老师,如果是您的同事、朋友打弄碎了您的杯子,您准会不加思索地说:“没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正想换一只新的呢!”听到这样的话,出错的一方也不会有更多的负疚感。您把学生当作朋友的理念肯定有,但为什么一到实际就用不上呢?

  事情过后,静静地思考,如果您这样说:“哎呦!可要小心一点儿,摔碎了杯子没什么,要是烫伤着你们,就不好向你父母交代了,烫伤的皮肉之苦也是不好受的哟!以后小心点。”这话语里既有对犯错学生的关爱,又表明了对吆喝的态度,更有对学生的恰当引导。

  我们大多数的日常行为都是习惯的反复而已,时间长了,习惯进入潜意识中,便成了秉性。习惯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将无益、有害的改为有益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改变,假以时日,必能受益无穷。否则,我们仍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积淀的旧的行为方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