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儿童文学促进语文生态教学
网友投稿文章内容提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包括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尤其对儿童文学作品大量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师是如何关注语文文本中儿童文学作品题材,用动态生成的艺术手段,来连接儿童生命的主题、孩子的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生命“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促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向着梦幻、健康、独立的境界发展。
关键词:儿童文学 语文教学 生态教学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新的课程标准在制定语文课程目标时,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将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基于这一认识,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有《安徒生童话精选》和《格林童话精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开始采纳儿童文学作品,只能说是儿童趣味受到重视的一个好的起点。
但是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能够严格限制在儿童自身充满兴趣的范围内,把儿童在自然的心境中感到陌生的成年人语言排斥在语文教学的内容之外,使儿童不至于对语文教学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永远保持住对我们民族语言的新奇感觉和喜爱心情,永远在求知的乐趣中获得运用和创造民族语言的能力是不现实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儿童趣味不能充分保存在民族语言中的原因
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的因素。越是急切地想求得本民族的发展以实现自强自立的国家,教育的这种强制性因素也就越是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抑制。
(一)因为学校教育永远不是也不可能以儿童为目的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它首先考虑的是现实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代代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成年人的问题,因此绝对不可能仅仅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的兴趣。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在青少年时期就尽快具备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相对大的空间,以实现个人的存在价值。这就使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二)教育不仅仅是自由的,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的因素
越是急切地想求得本民族的发展以实现自强自立的国家,教育的这种强制性因素也就越是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抑制。因此,学校教育注定有其强制性,注定不会也不能达到使儿童在身心上完全自由发展的程度。教师的责任感主要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而不是对一个个具体的儿童的责任感,越是负责的教师越要考虑现实社会对一个社会成员的要求,越是要用这样一个标准培养自己的学生,这使他不能主要迁就儿童的趣味,而是要把儿童的趣味纳入到自己预定的教学过程中来,并且约束那些不符合这种教学过程的儿童的趣味。
(三)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带有实利主义性质
多数家长对子女的爱,经常表现为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这种关心使他们不是关心儿童当下的内心感受,而是更关心他们成人后的状况,经常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甚至用只适于成年人的惩罚威胁他们。家长作为成年人所感到的生存压力越大,对自己的孩子的前途就越关心,就越会强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地满足当前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牺牲自己孩子当下的幸福。总之,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只要是教育,就带有强制性,就不仅仅依靠儿童当下的趣味。
二.儿童成长的生活环境面临的危机
面对如此中小学教材编写课程的意图,中国第一个现代文学研究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富仁提出了:“如果一个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没有自己的独立世界,就不可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儿童不但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使自己渐渐成长起来并不失(或尽量不失)童年美好的心灵状态。”的观点。遗憾的是,
(一)现代的儿童懂事太早
“现代的儿童不是懂事懂得太晚,而是懂事懂得太早了;他们的幼年、童年和少年的心灵状态不是被破坏得太晚,而是被破坏得太早了。他们过早地被置入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的社会、成人的社会,成年人的文化从他们出生那一天起就‘骚扰’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听到的是成年人的音乐,看到的是成年人的图画,感受到的是成年人的感情反应,接受的是成年人的教导。成年人的人生经验几乎是一集装箱、一集装箱地倾倒在他们懵懂的心中。”[2]
(二)现代的儿童没有童年梦
我们的儿童几乎在没有做过幼年梦、童年梦和少年梦的时候就懂得了成年人才会懂得、才应懂得的东西:他们在距离独立生活还很远的时候就知道了金钱和权力的重要;他们在还没有感受到实际的社会矛盾,甚至不知道社会是什么的时候就知道了战争、暴力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他们精神发展上的畸形化,造成他们内在心理的极大倾斜,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失去童年,对儿童精神发展的戕害是难以估量的。上世纪60年代红小兵的英雄主义和90年代的少年抢劫犯,就是由这种畸形心理造成的极端例子。
(三)现代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世界
儿童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世界,没有仅仅属于自己的心灵感知方式,就没有任何抵御被成人文化过早异化的能力。他或者毫无分辨能力地接受所有成年人的教导,造成创造力的过早枯萎和生命活力的过早消失;或者产生逆反心理,盲目地拒绝任何成年人的教导。儿童的梦想在整个人类的发展中都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哪个时代的人淡漠了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一定会堕落,会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哪个时代的人更多地保留着儿童的梦想,那个时代的人就是更为崇高的、真诚的、纯洁的,即使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也能够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一个民族的儿童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世界,有能够养成自己梦想的适宜的土壤,而儿童文学,正是这个独立的世界。
三.提出语文生态教学的几点看法
针对学校和社会种种变革给语文教育教学带来机遇,同时带来挑战。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如何转变世俗观念,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儿童文学来促进中小学语文生态教学?笔者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章,也翻阅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至十二册教材,发现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大部分课文是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寓思想、知识于形象之中,语言生动,儿童情趣浓烈,深受学生喜爱。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仅能使小学生获得比较广泛的文化知识,而且能促进他们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如何搞好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新的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一)探索语文生态教学的方向
语文生态教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语文生态教学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简单地说,它是围绕一定的生命层次,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生命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这里说的“生命”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生命主题,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生命“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如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借助于生命体,学生会觉得原来语文学习并不那么枯燥,原来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理论上讲,生态教学确实不错,但实践中的效果又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薛瑞萍老师观摩窦桂梅《落叶》生态教学之后的感想:“随着激扬的文字,孩子们成了落叶纷飞中的小虫、蚂蚁、小鱼、燕子。他们飞,他们藏,他们乘船顺流而下,他们结伴嬉戏玩耍——在一种近乎迷幻的氛围里,他们忘乎所以,身外的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课文,只有落叶,只有白纸黑字出发而到达的童话境界。‘喂——你是谁?'‘我是小鱼。'‘小鱼,小鱼,你好哇!'‘落叶姑姑,你好呀,我喜欢你!'‘那你就来吧!'于是,这个男孩,这条幸福的小鱼,旁若无人地划动双臂,扭动着小小的身子,游到了台上。美丽的‘落叶'随孩子游动的节奏,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小鱼儿则如一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她,兜兜转转,摇摇曳曳。”[3] 就这么飞着读,就这么游着念。观众无法记录了。他们笑着,沉醉着,和孩子一样,如怕冷的生灵迷恋太阳。一个念头,如同光之箭,射穿了许多人心中尘封的阴霾——原来,语文可以如此灿烂、美丽和芬芳!
(二)以儿童文学中的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北师大的儿童文学教授王泉根先生认为:儿童文学是以儿童心理为基础、为前提,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由的、自然的游弋,它展开的是自己,是自己有趣味的审美感觉,是儿童愿意沉溺其中的一个世界。[4]“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这种儿童情趣,在成人看来有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不屑一顾的,但它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教师在教儿童文学作品时,应细心体会、琢磨儿童情趣,要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只有这样,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才能够抓住有趣有味、生动活泼的儿童情趣。”[4]是啊:“当我们在课堂上被教科书灌得昏头胀脑时,当我们被游戏机的强烈声光电刺激得两眼发花时,当面对熙熙攘攘哭哭笑笑的大人世界而我们有百思不得其解时,当仰望浩瀚神秘的星空我们的身心快要飞升上去时——童话出现了!”[5] 从创作的角度看,真正的儿童文学并不产生在对儿童的教育意识里,而是产生在儿童文学家追寻自我的童年梦的内在需求中,产生于他对儿童的亲切感受中,产生在净化自我心灵的愿望里,产生在更美丽的人类社会的理想中。儿童文学作家展开的是一个儿童的心灵世界,也是他沉潜在内心深处的求真求美的愿望。我们这些为人师的语文老师能做这些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下乡随笔系列:
下一篇:让阅读教学闪烁“文本对话”的光芒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