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朗读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11-01-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摘要:由于中考高考没有考朗读,所以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轻视朗读教学。但是,朗读是汉语言教学的传统,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要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主题词:朗读汉语教学传统本色语文
  一、朗读是本色语文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新课标还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这就明确指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和数量。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是十分重视朗读教学的。古代的私塾教学启蒙时,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和描红开始的。即使是国子监太学生也十分注重朗读。下面是明朝国子监太学生的课程表:
  初1 初2 初3 初4 初5 初6 初7 初8 初9 初十
  假日会讲会讲背书复讲复讲背书会讲背书背书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复讲背书背书会讲假日背书背书复讲背书背书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会讲背书背书复讲会讲背书复讲复讲背书假日
  从此表我们可以发现,每月学习27天,背书14天,占52%,会讲是由老师讲,每月共6天,占22%,复讲由学生自己讲心得体会,共7天,占26%。不仅学生读,老师也要读。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得“拗过去”“拗过去”,那是读得多么的入神啊。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朗读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从古代的陶渊明、苏轼……到现代的朱德、周恩来、温家宝,无一不是熟背经书数百篇,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广征博引,妙语如珠,没有数百篇经书的积累是不可能办到的。
  在现代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文中的语言就基本属于他的了”,又说“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本色语文课了。
  总之,无论是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实践,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我们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二、现实语文教学中轻视朗读教学的根源探究
  ①先看看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起源。
  著名教育专家马智强老师指出:“也许人们忽视了汉字汉语与文化关系,现在的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是从西方传入的,数十年证明它不合中国国情。”为什么不合中国国情了呢?汉字是表意文字,西方文字多是表音文字。所以,汉语言与意义直接相关,只有把语言朗读好了,才有可能理解好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对汉语来讲,也必须建立在朗读好了的基础上,才会有所收获,才会较好地理解文本。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朗读还没有过关的人,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文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