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阅读反思” 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论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一阅读教学新课题,设想的方略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建议采取的实施步骤是“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三个环节,以求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上期我们已就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发表了学习体会,本期谈谈如何利用“阅读反思”来“提高阅读质量”。
一、“阅读反思”的三项功能
1.“博学”与“笃行”的过渡 在我国古代的学习论中,“思”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慎思”居于整个阅读过程的中心位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强调学思结合,不可脱节。
古人所说的“思”的内涵十分丰富。“温故而知新”,是由已知向未知的纵向迁移之“思”。“举一隅而三隅反”,是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之“思”。“吾日三省吾身”“反躬自问”,是对自己言行得失包括阅读经验教训的反向之“思”。“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是由博返约、化繁为简的提炼概括之“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是文本解读之“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是知人论世之“思”……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有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有对作者旨意的探求,有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有对自身言行的反省。其中的“慎思”,既要求深入思考,不浅尝辄止;又要求明辨是非优劣,慎重择取,已蕴涵“反思”的含意。在从“博学”到“笃行”的阅读行为过程中,“慎思”“反思”成为必不可少的过渡。
2.“期待”与“批判”的中介 如果说“阅读期待”是阅读行为的起点和准备,“阅读批判”是阅读过程的高级发展阶段或归宿,那么,“阅读反思”就是从“阅读期待”到“阅读批判”的“中介”,是阅读能力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梯”。
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的任务是过河,没有桥和船就不能过。要完成过河的任务,必须先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同理,我们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造的精神和能力,逐步学会阅读批判,必须首先学会阅读反思。所谓“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其含义与“反省”相近:自我省察,回忆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阅读反思”,则是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省察思考,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从而改进阅读策略和方法,以期提高阅读效率。没有“阅读反思”这一中心环节,“阅读期待”将会落空,“阅读批判”也没有根基。所以“反思”是从“期待”到“批判”的必不可少的“中介”或“阶梯”。一次阅读行为是如此,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也是如此。
3.“接受”与“创造”的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对我国教育反思后的明智之举。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为此努力奋斗。
但是,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学生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的。我们在以前的讨论中曾对阅读能力的结构作过探讨:认知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大致呈由低到高的发展态势。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去理解、欣赏、评价、探究,以至批判文本。“接受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大概正是基于这种常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既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条),也强调“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第四条)。既要求“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求“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教学建议还提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又说:“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上述教学建议,对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概括是比较辩证的。我这样理解:关于阅读的陈述性知识和训练阅读基本技能的程序性知识,有助于阅读综合能力的形成,不可忽视。以理解作者旨意、提取文本意义为目标的接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初阶,是“入书”的过程;以超越个人阅读经验、超越文本意义为归宿的“创造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发展的终端,是“出书”的过程。二者之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空间,或不可跳过的阶段,就是以对文本的评价、探究为核心,对个人阅读经验重新建构的“阅读反思”。这时,对书已“入”之甚深,将出而未“出”。换言之,“阅读反思”是从“接受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的桥梁。没有这种桥梁,读者要么永远凝滞在文本的苑囿之内,要么悬浮于虚妄幻想的半空之中。因此可以说“阅读反思”是提高阅读质量的保证。
二、“阅读反思”的四个层面
上期我们谈到阅读期待的四重视野,即解文、知人、论世、察己;与之相对应,阅读反思也有四个不同的层面。
1.文本解读的反思 阅读的第一视界是解读文本,即跨越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全面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但是由于种种非“阅读”的原因,使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海子的诗为例。海子原名查海生,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当校报编辑,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因其自杀,他的诗歌曾一度湮没无闻,图书馆、书店都找不到。但到1999年,海子与食指同获首届“鲁迅诗歌奖”,《海子的诗》重获好评,其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入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是许多老诗人也难以享受的殊荣。
对同一首十四行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截然不同的解读。摩罗说:“我立时被它所震撼”“打动我的是这首诗的平静和朴素,以及在平静和朴素之后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的爱和幸福”“我确实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幸福,感受到了爱。”还说海子的体验提供了一些极其可贵的启示:“它让我相信中国作家也是可以体验爱与幸福的,中国文学也是可以从爱与幸福、祈祷和拯救的层面寻找发展的可能性的。”(摩罗《体验爱 体验幸福》,见《书屋》2000年第7期)
而海子的大学同班同学刘大生,在读完《海子的诗》集里的140多首诗,并认真研究这首诗之后,得出的结论恰好相反。作者分析诗的第一节:等到明天再去做幸福的人,说明主人翁并不会“体验幸福、享受幸福”;如果明天做不到这一切,那么所谓明天的幸福就不过是幻想和梦呓。第二节中,幸福变成了“闪电”,闪电一闪而过,不能持久,又何谈幸福?将幸福“告诉每一个人”,是不是有点自我炫耀?作者质问:海子为什么不好好活着以继续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爱和幸福呢?自杀的人们的祝福能让人感到幸福吗?其结论是:海子的诗“逻辑混乱、语言拉杂、病句百出”(刘大生《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书屋》2002年第2期)。
刘大生对海子的批评可谓严厉甚至近于苛刻。但他告诫盲目崇拜海子的读者:海子的诗从内容到文字,并非无懈可击。这种反思无疑是有益的。
2.对作者旨意的反思 阅读的第二视界是理解作者,即解读文本不仅要顾及全篇,还要顾及全人。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更要考察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接近文本的真谛,把握作者的主旨。
以鲁迅作品为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解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批判封建教育的宣言,《孔乙己》是控诉科举制度的檄文,《祝福》是声讨封建礼教的诉状……于是乎,电影《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时,愤然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样的“改编”,显然是对《祝福》的误解和曲解。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确实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典型形象。但她的出逃和抗婚,并不是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反抗,而是向“有违礼教”的安排抗争。鲁四老爷的讨厌,四婶祭祀时的防范,柳妈的恐吓,都使她深信寡妇再嫁是“有罪”的,但她捐了门槛却并未能赎“罪”。丑恶的社会环境把她逼上了绝路,这是勿庸置疑的。但作者的旨意仅止于此吗?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把中国人的历史归纳为两个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每月只有五百文工钱,却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而且“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后来再嫁给贺老六,生活暂时安定,生了儿子,据见到的人说“母亲也胖,儿子也胖”。这应该算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二次到鲁家则受嫌弃,遭鄙夷,遇恐吓,终至于连做女仆的资格也被剥夺,进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最近有人指出:“多少年来,我们谈《祝福》只听到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却很少看到在祥林嫂身上,也反映了鲁迅一贯重视、批判的‘国民性’。”(钱雯《祥林嫂也曾胖过》,2002年6月2日《文汇报》)姑且不论这样的“阅读反思”能否为多数人认可,但作者联想到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至少为解读祥林嫂增添了一个视角。解读《祝福》,要了解鲁迅。解读《雷雨》,解读《项链》,解读其他经典,也要缩短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坚持以人论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阅读教学教学什么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