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11-12-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动画,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语文重点,难点,还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达到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
  一、演示启发,理解抽象词语
  在教学语文《小猴子下山》时,我利用形象的动画课件------小猴子下山,在玉米地里掰了一个又大又红的玉米,扛着往前走;而后又扔了玉米,摘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接着又扔了桃子,在西瓜地里摘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抱着往前走;最后,扔了西瓜,去追蹦蹦跳跳的小兔,结果小兔不见了,小猴只好空手回家。这一动画效果有声有形,生动清晰,文中“又大又长”“又大又红”“又大又圆”几个形容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蹦蹦跳跳”几个动词的意思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不需作过多的解释,学生一目了然,轻松地掌握了它们的意思,为突破课文难点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直观感受,提高情感素养
  在《登山》一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表现小路的“险”,其目的只有一个------衬托列宁意志品质的可贵,表现列宁的果断、坚决、勇敢、顽强、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这是一篇极好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情感素养的极好范例。
  因此,在教学《登山》这一课时,本着让教学活动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思想,我力求以感情为纽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试着用一书中的句子,加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说一段话,说出小路的险。这样学生就必须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在吸收、想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围绕着小路的险把自己的联想和感受表达出来。由积累到表达是一种灵活运用语言的训练,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这从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中也可以反应出来:这条路真险啊!一边是峭壁,高耸入云;一边是万丈深渊,深不可测。这样的路别说走了,就是看上一眼,也会吓的手脚冰凉,心惊胆颤,在这样的路上行走,就是走在生于死的边缘啊!这样学生就能自觉抓住直接描写环境的语句和描写人物动作的语句来说出小路的险,这也就说明他们已能充分体验到这个“险”字了。自然也就能感受到列宁非凡的坚强品质,才能在想象列宁第二次是怎样毅然决然走过小路时产生敬佩的情感
  三、展示对比,突破教学难点
  讲读课文《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是通过水波与声波在遇到障碍物后,都会返回来这一共同点来解释回声现象的形成原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回声”是抽象的,只能听得到,却看不见、摸不着。针对这课的重点、难点,要解释回声现象应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水的波纹,然后再找到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利用知识的迁移来理解回声的现象,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回声》这一文中,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水的波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投石激波”的动画。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水的波纹是怎样变化的。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知道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的荡了回来,而且荡回来的波纹要比原来的波纹弱一些。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声音的波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波碰到墙壁又返回来的动画。请同学们说说看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观察知道声波和水波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在遇到障碍物后都必须会再返回来,而且返回的波纹要比原来的波纹弱一些。返回来的声波虽然要弱一些,但我们还是能听到,只不过声音在比原来的小一些。那么我们再次听到的这个小一些的声音就是“回声”了。
  四、提供素材,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语文教学提供详实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
  教学《初冬》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早上的大雾,让雾中的景象深深地印在学生脑中,使学生对文中“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语句有真切的感受,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雾中,雾后景色的特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启学生的想象,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培养。
  以上这些,正是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效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营造了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思维集中,学习起来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真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