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语文导学案教学现状

导学案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11-10-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导学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案卷于一体,三案合一,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导学案”,要经过“五备”过程的历练,即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完善整理、形成定案;跟踪听课、形成复案;教后反思、形成补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可是,目前农村教学理念还相当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60%以上的农村教师还运用传统的“导学案”—列单后,照单满堂灌和满堂问(一下称活动单教学),或是照本宣科。总体看来,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导学案教学课堂中存在以下一些导学案教学现状:

  一、简单地将传统语文教案中的流程标题重新“包装”,误导“导学案”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就是听讲、练习,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毫无兴趣可言。传统的讲解分析教学法将教师、学生这对主客体关系颠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压抑。传统的讲解分析教学法中教师一味灌输知识,使得学生成了被动接收的机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被抹杀。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对新的“导学案”模式不理解,在教学中改不了传统教学法,只是简单地将传统语文教案中的流程标题重新“包装”,改换成“活动一”、“活动二”……以此作为“导学案”活动单。这样的教学,实质上只是搞“门面工程”,他们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依然在重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古老歌谣,“导学”成了“倒(倒退)学”。真正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学案导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根据学案,能清晰地掌握老师的教学思路,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每张学案都备有适当的课堂练习,教师在习题讲解时注重了学法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先学后教、以问题承载知识,导学导练、当堂达标”的预期目的的教学模式。

  二、误“导”的方向、无“导”的艺术、不讲究“导”的质量、忽视“导”的效果。
  误“导”的方向,就是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语文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和编写语文教材的依据,教盲目教学的现象。很难想象,一个对语文课程标准一无所知的语文教师,他(她)的语文教学工作不可能完全符合国家的要求,没有语文课程标准就犹如盲人摸象。同样,如果不了解学生现状,找不到学生心理的切合点,又从何去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呢?可是,在当前的农村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现象却是屡见不鲜。更可悲的是,70%以上农村教师还无“导”的艺术、不讲究“导”的质量、忽视“导”的效果,还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运用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

  三、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我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按部就班地如同机器人似的,机械应付各种活动,疲于奔命,或一脸严肃,或面无表情,结果是读得欠情,议得缺情,学得无情,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重活动,轻情感;重智商,轻情商;重理性分析,轻情绪体验的倾向。在这些教师眼中,只关心活动单完成情况,唯独没有活生生的人———充满灵性的儿童。如此缺乏情感的课堂,有人称之为“机器教学”,只不过把机器的屏幕换成了纸质的活动单而已。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中忽视情感熏陶,这首先是与语文课程目标相背离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维度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总目标中也多次提到“情感”,比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注重情感体验”等等。诸如此类现象不就违背现代教学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不就剥夺学生自主性学习?课堂中,我还发现:农村部分小学语文老师过分依赖于“活动单”,错误地认为只要活动单一发,就万事大吉,当起了甩手掌柜,在课堂上“超然物外”,一言不发,一脸无辜,即使参与学生展示活动,他们对学生的发言也不置可否,“还有哪一组要说”、“还有补充吗”、“噢,不错”成了这部分老师串联课堂的口头禅,救命草。他们还自鸣得意地认为他的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其实,作为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导学案”课堂不能也不应该弱化教师作用。一方面,从教师角色来说,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显然不可以蜕变成课堂的旁观者、局外人;另一方面,从教学本质来看,“真正的教学就是一场对话”,具体到语文学科而言,那就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缺失与教师对话的教学,显然不是完整的教学。“导学案”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里强调导学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并不是要回到传统教学教师当主角的老路上去,而是要让教师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真正发挥“导学”、“助学”、“参学”作用,和学生一道构建高效课堂。总而言之,作为新世纪的农村教师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