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之我见

预习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11-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能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习惯就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多年从事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发现在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部分教师重视不够,只注重课堂教学,平时布置预习任务也流于形式,或者只布置一些简单的抄写作业,时间一长,教师的态度又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也逐渐觉得预习可有可无,简单应付了事;不注重方法的培养,大多是早读让学生反复的读;不能及时检查,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不能提高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也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课前预习。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预习的重要性,不能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以为只要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老师讲的背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提前预习。
  2、未养成预习习惯。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走马观花,匆忙完成,就简单地看看课文。
  3、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时只注重做课后练习,不重视过程,不善于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随便看看书,过多依赖教学参考书。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兴趣。
  首先,教师要重视预习环节,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只有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只有教师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打好基础。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增强兴趣。要向学生明确预习的好处,预习对于今后继续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将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因素,变“要我预习”为“我要预习”。在学生有了足够的重视后,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比如,刚开始可选择一些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文章,给出预习提纲(简单人人能做到的),进行比一比、评一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增强预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养成习惯
  将预习方法的培养带入课堂,选择几篇文章上好预习指导课,教师和学生一起预习,重在方法的指导。可从以下步骤指导: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阅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难理解的字词,为进一步学习扫除文字上的障碍。
  2、反复朗读,做到熟读成诵。在学生扫除了文字障碍后,要求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对于不好读、难读的语句更要多读,要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学生如果连文章都不能读通顺,何来阅读教学、课堂效果。“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对文章大意、脉络有了一定的了解。
  3、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很远,学生很难与作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这时就需要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七步诗》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曹植生平、以及他的作品资料,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这时可从课题入手,从中发现信息,了解文章主题。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重点抓住文章开头、结尾、重点段落、重点语句,从中有所发现。
  5、细读课文,解疑质疑。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课前或课后问题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便于课堂上很好的交流,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提问,标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
  三、注重检查评价
  小学生的自觉性、自控能力还很差,如果教师的检查跟不上,学生又会流于形式,随便应付。因此教师要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检查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提问检查、同桌互检、小组交流汇报等。要及时给予每位学生恰当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