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现代背景,国际视野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是教育的根本变革。为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方式。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台的,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现代背景和国际视野。
  本文将从语文素养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等几个维度,比较《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英国英语课程标准、《英语的要素》、美国芝加哥市奥克兰学区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等文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分析它们对现代社会需要的敏锐程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想教育,“素养”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2000年修订大纲中,《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涵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课程标准》力图纠正我国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倾向,倡导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综观几种国外课程文件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大都非常重视文学教学,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英语的要素》提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文字表达,是一种文化籍以自我传播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和人类生存状况和情感世界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如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如离开阅读他们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阅历的),丰富他们的生活。它把文学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文学”作为与“语言”、“交际能力”、“思考能力”等并列的教学目标。它的文学教学目标包括:
  (1)认识文学作为人类经历的一面镜子的重要性,这面镜子反映了人类的动机、冲突和价值;
  (2)能够把文学当作与他人联系的方法,在人类环境中找出文学虚构的人物,从与文学相联的复杂事物中获得洞察力;
  (3)逐步了解代表各种文学背景和文学传统的重要作家;
  (4)逐步熟悉古今的文学代表作;
  (5)培养口头和书面评论各种文学形式的有效方法;
  (6)把文学当作欣赏语言的韵律和优美的有效的体验方法;
  (7)培养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阅读习惯。
  奥克兰学区语言艺术课程标准把诗人巴巴拉·塔赤曼(Barbara Tuchman)的诗《矗立在时间的海洋》放在文件的扉页上,“书是文明的载体/没有书,历史就会沉寂/冷静的文学和玄思/是变化的动力/世界的窗口/“阳光的宫殿”(正如一位诗人所言)/“矗立在时间的海洋”对于幼儿园的尚处于阅读准备阶段的儿童,奥克兰学区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就要求“开始欣赏文学(尤其是摇篮曲、童话、诗歌)”“培养听文学的兴趣”。
  我国1992年语文教学大纲的阅读教学目标没有提及“文学”,初中教学大纲要求“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另有一处提及“文学”,是在“基础知识”的“文学知识”中,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显然,这里所说的是关于“文学”的知识,而不是文学本身。笔者认为,《课程标准》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对于纠正我国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非常重要。培养人文素养,不能再把一篇篇作品拆得支离破碎,首先要重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功能。相对于“文学知识”,文学本身对学生更重要,可以成为学生一生的底子。
  重视文学教学,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必然要重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英语的要素》要求阅读教学“以本人的反应和文学特质为基础、用批判的眼光来评价文学。”奥克兰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在“语言艺术课程的基本要素”中提出:“在所有年级,学生将从事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及信息特点的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
  相比之下,我国1992年大纲则忽视个体差别和个人兴趣,没有提及“本人的反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等等。对学生个人兴趣的考虑是在“课外活动”的“兴趣小组活动”中提到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但在最重要最经常的语文课外活动——“课外阅读”中仍然没有对“个人反应”、“个人兴趣”的考虑。《课程标准》注意到个人感受和个人兴趣,要求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标准1-2年级)”,“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7-9年级)”,等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但怎样培养仍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创新能力首先是一种基于个体的能力和品质。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综观国外几家课程标准文件,都没有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但它们对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视。
  奥克兰学区语言艺术课程标准在开篇第一页就专门列出批判思维技巧的培养目标。所列批判思维技巧(幼——八年级)包括:
  · 得到有逻辑的结论
  · 区分幻想和写实
  · 区分事实和观点
  · 认识作品的格调
  · 能把作品归类/目录化
  · 作有意义的预言
  · 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 认识到一定情况可能会有一个以上的原因
  · 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 作有意义的比较和对比
  · 能建构清晰结构
  · 能建构视觉图象
  · 利用问题解决策略
  · 认识到什么时候缺少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所必需的信息,并提出必要和恰当的问题
  · 判断可信度
  · 注意到不一致(例如原因和结果)
  · 判断信息的关联
  · 作推断
  · 解释信息
  · 分析信息
  · 发现偏见
  · 完成一件任务时能应用结构性的规则
  从2000年大纲修订版到《课程标准》,体现了对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标准5-6年级)”,“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标准7-9年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标准7-9年级)”。

  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我过传统语文教学忽视的环节。我国1992年大纲的阅读教学目标对信息社会的要求就显得非常迟钝。仅仅提到查字典等技能的要求,没有提到阅读方式的变化及各种新技术的使用,阅读教学目标中没有“信息”这个概念,对图书馆的使用也没有提及。
  《英语的要素》把“使用媒体手段”作为与阅读、写作、听、说并列的“交际手段”,要求学生“逐步了解技术在语言交际方面的影响,认识到要有特殊技术才能懂得诸如录音、电影、电视、录象带和电子计算机等电化手段提供信息和经验的方式;认识到新的语言交际方式要求一种新的读书写字的能力。”
  奥克兰学区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从一年级就要求学生“使用学校和公立图书馆”,要求二年级学生开始阅读信息性非虚构材料,之后信息性非虚构材料在阅读内容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大,三年级就开始要求学生使用百科全书,四年级要求学生把书面材料(书、杂志、字典、百科全书)作为信息源利用。
  《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标准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标准5-6年级)”,“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标准7-9年级)”,“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标准7-9年级)”,“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7-9年级综合性学习)”,“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7-9年级,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7-9年级综合性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