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

教材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写字教学多少年来在汉语教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且一以贯之。但是在“电脑时代”来临的时候,有人认为“写字”的功用只剩下巩固识字了,至于“练字”已经成为历史。对此,我们一贯持谨慎态度。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证明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不仅仅是巩固识字的手段,还是一个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因而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基于对写字功能的新认识,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十分重视写字的训练。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创新。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字训练贯穿小学阶段的始终,第一学段安排了铅笔字训练,第二学段主要安排了钢笔字训练和毛笔字训练,第三学段除了继续安排毛笔字训练外,还注意到了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速度。具体到一学段,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为落实这一点,我们要求学生坚持做到“识写结合,多褒少写,描仿人体”。所谓“识写结合,多识少写”就是凡动笔要写的字,都应依循一定的规律来写,可以少写,不可乱写;所谓“描仿人体”就是通过描红、仿影使学生的字渐“入”楷书之“体”。
  为了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一学段实验教科书在每一课的课后练习中都设计有相应的跟随式描红练习,一年级上、下两册稍有侧重,循序渐进,渐次提高。此外,在一年级上册中,我们对于新出现的笔画了课后生字条上特别标明,从一年级下册起,对于新出现的偏旁也在生字条上专门注出,以便于师生的教和学。我们还专门设计了配套的“习字册”,供学生描红、仿影和临写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练字的机会,而且可以巩固所学生字,并在练字的同时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塑造了健全的人格,从而取得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上面这些识字方法,前面两种无疑是国际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在现代从形式上看虽然没什么新的突破,后面三种从形式上看虽然没什么新的突破,但只要深入进去体会,我们还是能够发现它们在这套教科书中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都获得了自己新的生命。
  当我们再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建议时,就不难发现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那种“水”与“乳”交融的关系了。

  四、关于“课文”
  无论对哪个时期、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而言,“课文”永远都是一根重要的支柱,这是每一套教材的共性。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化作品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课本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如何选编课文是摆在每一个教材编写者面前的一个共同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编选原则是:题材多样,内容健康,文风朴实,语言规范,短小精悍,多编少新,立意新,角度新,结构新,语言新。我们所选编的课文力求能体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充满儿童情趣;反映时代风貌,体现现代意识;介绍世界风情,兼容异域文化。
  于漪老师曾说过:“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次上漂浮,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真正提高。”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江南》就是一首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歌以轻松的笔调,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江南的美景:江南水乡,碧水悠悠,亭亭玉立的莲叶之间绽放着一朵朵娇艳的荷花,露出一只只饱涨的莲蓬。几个荷花一样动人的女孩悠悠地荡着小船隐映在莲叶、莲蓬、莲花之间,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她们侧坐船梢,轻舒酥手,戏水采莲,那份惬意,那份美丽连鱼儿都想与之为伍。
  当然,一年级的孩子是不容易理解到这个层面的,我们的老师也无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和盘托出,学生自然会通过诵读,会通过课本上的背景图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在这同时,孩子们还会初步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字、汉语不竭的活力和深邃的内涵。
  在原苏教版整套教材中,我们共安排了这样的古诗词61首,居各版本教材之首,其目的就是要增强教材的文化底蕴,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们送上了一套民族文化大餐。
  除了这些古典韵文以外,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里,能体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现代散文也比比皆是。它们有的是歌颂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如一年级下册中的《他得的红圈圈最多》、《陈毅探母》、《司马光》、《鲁班和橹板》,分别介绍的是领袖人物邓小平、陈毅和历史人物司马光、鲁班的故事,又如二年级上册中的《梅兰芳学艺》、《大禹治水》、《孔繁森》,分别追忆的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童年往事和为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的事迹;有的是歌颂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勤劳节俭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如一年级下册中的《奶奶的白发》,二年级上册中的《夕阳真美》,二年级下册中的《沉香救母》、《母亲的恩情》等;还有的描写了中华名胜和祖国山河秀丽的,这些课文从西部的《鸟岛》到《台湾的蝴蝶谷》,从《春天梅花开》到《东方明珠》,从杭州的《西湖》到《拉萨的天空》,无处不在,无所不有。这一篇篇课文无不渗透着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情、民族情。
  在选文时,教材不仅追求“民族化”,而且追求“生活化”,许多课文在内容上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让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喜闻乐见。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13篇课文中描写学生生活的就有3篇。第2课《升国旗》写的就是学生的校园生活。“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现在的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参加升旗仪式,这篇课文真真切切、完完全全写的就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在升旗仪式中的所见所闻。第8课《看菊花》写的是学生的课余生活,而第10篇《冰花》写的是学生的家居生活。这些课文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会让学生感到仿佛就是为自己写的,仿佛就是写自己的,仿佛就是自己写的,亲切之情便油然而生。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语文教材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虽然不能也不必像报刊和广播电视那样反应迅捷,但是却远比这些传媒的影响稳定而持久。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少不了反映时代风貌的课文,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的每一册课本里几乎都有这方面的课文。如一年级上册中的《我叫神舟号》,反映的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一年级下册中的《好学的爸爸》,反映的是“终身学习”的新理念;二年级上册中的《2008,北京》,表达的是我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狂喜;二年级下册中的《“闪光的金子”》,歌颂的是新时代的雷锋——徐虎的事迹。这些新人,这些新事,这些新物无一例外地折射出时代的风采,同时也给教材涂上一抹明艳的色彩,让我们的教材能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春秋时期,在山东邹县有一个被儒家尊为“亚圣”的孟轲,他认为“万物皆备于我”,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于我们这些编教材的人而言,不也是“万物皆备于我”吗?我们不仅可以把古代的文化产品奉献给学生,也可以把现代的、当代的文化产品奉献给学生;我们不仅可以把反映国人生活的课文奉献给学生,也可以把反映“洋人”生活的课文奉献给学生。当今,世界正朝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我人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怀向学生介绍世界文明和多样的文化,让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异域文明,客观地认识整个世界。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涉及到外国人物、事件的课文时有出现,一年级下册中的《骑牛比赛》向学生介绍了南美洲那独具风情、扣人心弦的人牛共舞的比赛场面;二年级上册中的《动手试一试》向学生介绍了居里夫人从小就不盲从,不迷信的品质;《有趣的发现》向学生讲述了达尔文经过观察发现小岛上昆虫秘密的故事;二年级下册中的《“黑板”跑了》则告诉学生一个安培专心思考的有趣铁事。这些课文的学习,使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做一个好的中国公民,还可以成为一名“地球村”合格的“村民”。
  以上是从题材的角度谈了选文,而在体裁上国标本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尽可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第一学段多安排诗歌、童话,第二学段多安排写人记事的散文和戏剧,第三学段再考虑适当编人一些议论文。另外,在组织上,这套教材也有别于按“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编排课文的体例,而是统筹安排,螺旋上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有规律。
  由于在选文时力求课文精当,篇幅精悍,语言典范,文辞典雅,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所以,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非常适合诵读甚至痛诵。一年级上册共有13篇课文,13篇课文后练习全部要求朗读,12篇要求背诵全文,1篇要求背诵部分自然段,几乎100%要求读背。这样的比例,在国内所有教材中首屈一指。这实际上又体现了国际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的另一个特点,即重视“读”和“背”。为什么要强调“读”和“背”呢?这个问题将在分析单元“练习”时一并讲到。

  五、关于单元“练习”
  安排“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复习巩固所
  学的语文知识,懂得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