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
教材论文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的“练习”以全新的版式向人们展示了练习设计的形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材中的“考试题式”,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式”练习。这样不仅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并且通过模块的组合,注意将烦琐的单项练习变为综合练习,注意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注意了向其它学科的渗透,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第一学段教材的单元“练习”中,一般安排有“学习字词句”、“读读背背”、“综合性学习”、“学写铅笔字”、“口语交际”和“说说写写”等几个模块,这里重点介绍其中的两个“模块”,即“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
苏教版教材在创始阶段就编了一个“九字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主张学习语文要多读多背,“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能“读”以致用,“背”以致用。这实际上也是受传统蒙学经验的启发,是对传统汉语言教学策略挖掘、继承和发扬,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同时,“九字诀”的提出也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的,古人曾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按现在的入学年龄了,小学阶段正是“多记性、少悟性”的阶段,正是读读背背的最佳时期。
“读读背背”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在对大量课文的朗读和背诵上,面是单元“练习”中主要表现在读背诵上,而在单元“练习”中主要表现在读背古诗、儿歌、农事节气诗、常识顺口溜、名言警句和成语等。在原苏教版教材中,“练习”中的这些内容是通过“熟记成语”和“读读背背”这两块分别出现的,而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中已经将它们整合到了一起的,以一个崭新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人感到分类更加科学,另一方面可以让人觉得编排更加新颖。
大家知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在对“语文素养”进行界定的时候又特别提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丰富语言的积累”自然离不开词语的积累,词语的积累自然不能少成语的积累。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瑰宝,是汉语词汇中的一枝奇葩,它具有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和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比如“青出于蓝”这则成语原出于《荀子》:“青,预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申表达的意思是说:“学生超过了老师或后人胜过了前人。”如此复杂的意思只用“青出于蓝”四个字就表达清楚了,无怪乎启功先生将这些带有典故性质的成语形象地比喻成“集成电路”。学生大量地读背这些生命力强,表现力强的成语对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补益的。
我们重视读背成语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成语的文化含量高,它们富含文化因子。不少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有的本身就是一个寓言、神话或历史故事,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一举两得”、“围魏救赵”、“空城之计”等,这些成语简直就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历史。还有一些成语表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伦理观念和处世原则,如“乌鸟私情”、“叶落归根”、“以屈求神”、“舐犊之爱”、“、天伦之乐”等,这些成语又何异于一部简明的中国民俗文化教科书。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得好,“语文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的特点的”,它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因此,读背成语不仅是在积累语言材料,也是在感受文化,学习文化,传承文化。
在编选的时候,教材兼顾到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成语自身的规律,数量上由少到多,意思上由浅到深,在排列的时候尽量把形式上相似或内容上相关的成语排为一组,同时兼顾合辙押韵,为学生读背记诵提供帮助。
在一年级上册练习4“读读背背”中出现了全套教材的第一首“成语歌”。在这首“成语歌”里安排了“红日东升、秋高气爽、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四条成语。前两条成语写天气、季节,后两条成语。前两条成语写天气、季节,后两条成语写环境和人物活动,表面上看,它们似乎缺乏联系,实际上却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索把它们串联成篇。只要学生稍加联想,就会发现四者之间的联系,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秋日读书图》来: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红日东升,丹枫如血,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认真地读书,整个校园书声琅琅。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之后,四条成语就成了一个整体,再加上第二条成语和第四条成语又押韵,几经朗读,学生自然能够记住了。
“读读背背”,顾名思义,学习它的主要手段就是“读”和“背”,尽量不作或少作讲解,它的理解和运用是往后的事。这实际上又牵涉到苏教版的另外一个理论,就是“先吞噬,后反刍”。通俗点说,就是像那牛儿,它们总是先大量吞噬草料,之后再后刍,进一步咀嚼、品味、消化、吸收。因此,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我们目前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更不必拔苗助长。
在单元“练习”中,“口语交际”也是重要的一个模块。
“口语交际”是伴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起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前身是“听话”和“说话”,“听话”和“说话”是被当作纯语言训练的形式出现的,现在,它们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是一个强调合作与交流的社会,“口语交际”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因此,由“听话”、“说话”到“口语交际”绝对不是一个名称变化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我们的课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的一个指导思想上的新的变化。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为明确了,这就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化民的必备能力。应有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个理念同时也是我们编排和设计国标本苏教版小语教材“口语交际”练习的理念,的交互性、实践性、即时性、可操作性。
“口语交际”首先就是要强调它的交际功能,体现它的交互性。在国标本苏教版小语第一学段教材中,共安排了30次口语交际,几乎每一次交际练习都是互动的。一年级上册的小猴向熊猫“借铅笔”,“我”给小亮“打电话”,“悄悄告诉他”以及一年级下册中的“指路”,二年级上册中的“问路”,一年级下册中的“学会做客”,二年级上册中的“学会待客”等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都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在活动,它们很好地体现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还“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追求“口语交际”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易于根据话题设计交际的环境,并利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营造交际的氛围,学生在学习时易于进入情境,易于激活生活积累与语言经验,产生语言的灵感,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可操作性,提高“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率。例如,一年级上册中的“自我介绍”、“我们来讨论”,只要安排好学生逐一上台介绍自己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就行了,一年级下册中的“道歉”,二年级上册中的“学会祝贺”、“买文具”,二年级下册中的“学会劝阻等也都很适合用功动感很强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有例可举,学生有话可说,简单易行而又效果明显。
不仅如此,这套教材的“口语交际”还能注意立足于课堂,着眼于明天,充分体现了课程和教材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教材中安排了诸如“说写‘未来的交通工具’”、“我长大了做……”之类的很具有前瞻性的,富有创造性的练习。同时,教材中还安排了诸如“我们来讨论”、“我打算这样过寒假”之类的很开放的,宜于学生自由表达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可以说意义重大。
总的说来,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是一套经过锤炼的有较强精品意识的教材,是一套深受广大实验区师生欢迎的大众教材,是一套洋溢着时代气息的,充满了创新思维的现代化教材。创新使这套教科书更加具有活力,创新使这套教科书更加具有魅力。从真正意义上说,创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语实验教科书的灵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苏教版国标本(一下)阅读教学中
下一篇:谈苏教版国标本二、四册的识字课文及教学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