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期待

教育叙事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8-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有一句话特别震撼人的心灵:“不良儿童乃失败教师的象征。”它让我联想到今天义务教育阶段一个沉重而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我国少年儿童辍学原因的统计中,“厌学”已超过“贫困”而上升至第一位!面对这些或流落街头、或沉湎网吧、或宁愿做繁重体力农活也不愿上学的少年,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虽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非常有良知,非常忠诚,非常敬业,非常讲奉献。

  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冷静反思,就教师观念行为来看,有的教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背后,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理解与把握,缺乏对孩子心灵的明察与洞悉,这不能不说是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他们对学生的爱与关怀还停留在朴素的自发感情上。比如在学生家庭贫困、经济拮据面临辍学时,他们一定会慷慨解囊;当学生出现生理疾病时,他们会把各种形式的关爱奉献给孩子,而且永不放弃。然而,当学生有心理障碍出现问题时,他们却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宽容,面对学生的错误(还不一定是错误,也许是认识上的不同),“只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在很多时候,他们扮演的是“教育警察”的角色,而不是引领学生探录科学真理的良师。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其核心内容是春风化雨般的师爱。师爱体现在每一位教师的身上,便是对每一位孩子的尊重、宽容、期待。且不说一生充满人道主义关怀,把师爱与激情洒向巴甫雷什中学每一个学生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不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致力于“乡村教育”的陶行知,单就禅宗大师盘圭禅师的一则育人故事即让我们领悟教育的真谛。有一次,盘圭的一名弟子行窃被当场抓获,其他弟子要师父对此人进行惩治,哪知大师依然未予发落。众徒十分不满,联名写了一张陈情书,表示若不将此人逐出山门,他们就集体离开。这时,盘圭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之人,懂得是与非,但这位徒弟连是非都分不清楚,我不教他,谁来教他?所以我要把他留在身边,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热泪从那位行窃者的眼中涌出……反观今天的教育,我们所需要的正是盘圭这种以爱为核心的对问题学生的宽容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

  曾几何时,苏霍姆林斯基谆谆告诫我们要相信孩子;陶行知先生也深情地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雨果说: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让我们用宽容与期待唤回孩子的自尊、自信与和谐发展,让我们的校园真正成为孩子的学园、家园、乐园。

  如果孩子犯了100次错误,我们期待他第101次从善自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