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方法探微

网友投稿文章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5-04-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重师大初教院附小:万刘琴 邮编:400700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核心层面就是语感能力,语感水平左右着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能力和效率。《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致力于语感培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以期能够自然而然地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清,写得美。
  低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口头语言,形成了初步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能力。他们能从别人的语言中感受到“喜爱”“生气”等情感,捕捉到言语的信息,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只是他们对语言的“感受”不够深入、精细。入学后,老师就要以此为基础不断地营造语言环境、提供语言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语感更好地生成。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语感形成的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演述故事、拨动语感。
  低年级的孩子有爱听故事的天性,比如神话、童话、笑话------当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这些故事时,孩子们是安静的、快乐的,因此老师应抓住孩子们这一心理特征,在课内外多给他们讲一些儿童故事,让孩子们多听。我在讲《白雪公主》时,当讲到白雪公主准备吃皇后的毒苹果时,孩子们都现出紧张的表情,赶紧大叫:“不要吃,不要吃,苹果有毒!”讲到白雪公主后来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时,这时,从孩子们的脸上也能看到幸福的微笑。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会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故事,起到了制造气氛、渲染语境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当我说道“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句时,有个学生就忍不住舔了舔舌头,一脸很口渴、难受的样子。当讲到“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很多学生的脸上都表现出着急、焦急的表情。课堂上,经常会看到孩子们时而喜上眉梢,时而撅着小嘴,时而眉头低皱……这些传神的表情就可以看出这些文章已经拨动了他们的心弦,他们已对文章有了一定的感悟,已经捕捉到了文字透露出来的信息。

  二、朗读诵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低段的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只要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也就基本理解了文内容。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古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朗读是用有声语言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的多重思维、多重感觉不断叠加的动态运动过程。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而按朱熹的看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对于低段的学生首先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才可能理解性地读,有感情地读、自我欣赏地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朗读的点拨指导,把朗读与理解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结有机地合起来,而决不能搞成枯燥的纯技巧的东西。如《乌鸦喝水》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教学,我采取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的方法。读后学生评议到“读得太快,没有读出感情来”,我顺势引导说“小朋友想想乌鸦当时的心情怎样?”(着急、焦急、难受)“你怎么知道它难受、着急?”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口渴”、“到处”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乌鸦口渴难受、焦急难耐的心情。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表现,此时学生自然就能够通过强调重读,或拉长声音、或配合动作把乌鸦的形象心情表现出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及于语言的形式,还深入到内容,不仅及于技巧,更深入到情感。这样的朗读指导对理解课文来说是追求深刻的理解,对感受课文来说是追求鲜活的感受。感受基于理解,又加深感受。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找到朗读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提高朗读水平,而朗读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激发语感。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教师就要善于创设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与作品情感内容产生共鸣,让他们深刻地感受鲜活形象画面,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通过绘画法、情景法、渲染法使学生入境悟情,例如,教学古诗《山行》时,我通过音乐和图画创设展现情境,让孩子们一边听着舒缓悠扬的古筝曲,一边看着美丽的深秋枫林图,这样强烈的视听冲击,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情境画面,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人心灵相通,感同身受。教师再通过语言进行渲染性的描述:“我看到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尽情欣赏,那夕阳照耀下的满山的枫叶,如彩霞、如红云,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当我绘声绘色描述后问学生,这情境正是诗中哪两句诗的意思,此时全班学生陶醉般地吟诵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景及语,由景感而达诗语。而诗语的感性特质正与景和,其本质是语感的作用。

  四、入情入境、体验语感。
  低年级的许多课文充满童真童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课文中的角色,去感受、体验、思考、领会文本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培养语感。比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我对学生们说:“现在你们就是在睡觉的小雨点了”,我故意把“睡觉”两个字说的很轻,孩子们立刻就把头埋下去了,进入梦乡似的。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样,学生入情入境,在后面朗读“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就自然得读得很轻柔。一个孩子告诉我,他最不喜欢的课文就是《石榴》。我当时很奇怪,问他:“这篇课文中的石榴花那么美,石榴那么可爱,你怎么不喜欢呢?”这个孩子说:“就因为他写得好,我每次读都会流口水。”听着这孩子的话,我不由得笑了。原来是那酸溜溜、甜津津的石榴使他每次读的时候都产生了酸酸的感觉。

  五、发挥想象、创造语感。
  古希腊哲人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急待点燃的火把。是啊!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不失为一种有效培养语感的做法。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将生活中的体验与语言文字结合起来。比如看到清澈的小溪,就仿佛听到“咚咚”的流水声;闻到花香,就好象走进了百花园------在课文中,多问学生几个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好像听到了什么?你好像感觉到了什么?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认识不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不同,以致产生的感觉也不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的情感也不同。有的学生也许读出来是低沉、平稳的;有的学生读出来也许是轻快、急促的;有的也许重音落在前面;有的也许重音稍后,这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理解,但都达到了表达文本的意图。在学生读完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我创造性的使用诗歌,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发挥想象,用图表达出诗歌描绘的景象。孩子们画出的“千朵万朵压枝低,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景象各不相同。有的还创造性的用了一串串音乐的符号来形容黄莺叫得好听,用花儿的表情来说明鲜花开得多、开得美,一朵朵竟相开放,像在比美似的,连树枝都皱起眉头,像承受不起这么多花一样;有的侧重表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到晚上了,都还舍不得离去;有的突出在鸟的自由自在、欢快地鸣唱;有的还用寥寥的几笔来描诗人的表情,来表现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学生对同一诗歌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这首诗的理解,从中领略了表达语感的多种形式,也就增强了语感表达的丰富性、创造性。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