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量大了以后……
识字论文而且为了让教材本身成为丰富的“功能齐全”的识字支持本,教材在编排设计上动了很多脑筋:一、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注音,学生可以借助拼音自主大量识字;二、教材中的大部分字在教材中都反复呈现,学生在“一回生二回熟”的状态中巩固识字;三、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识字单元,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寻找规律识字。
基于教材识字,应该是识字教学的主渠道。
2、走进生活“巩固”字。
一位新课程实验区的老师问,我现在的生字全靠学生自学,让他到生活当中去学,老师主要是组织一些“谁是识字小能手”这样的比赛,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确实扩大了我们的教学视野,它让我们认识到,语文学习包括识字的资源和实践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文化氛围,使识字教学走出课堂;调动家长积极性,使识字教学走进家庭;利用母语环境,使识字教学走向社会。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提倡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识字,并不是将生活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主渠道。我们不否认学生可以提前从生活中认识一些使用频率非常高,构词能力很强的字,但是,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字的意识和习惯,最主要目的
是为了大大提高教材中的生字的呈现机率,从而巩固教材中的生字。
3、阅读当中“熟悉”字。
大量阅读肯定可以让学生提前认识一些字,肯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一些字,但阅读在“识字教学”方面的真正贡献在于它能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熟悉”字,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识别一个字,就意味获得了这个字所具有的意义。这一点,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已经说得很明白,他说一个个字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色而构成“鼓点聚焦”式的、流动性很强的词组或句子。所以,面对这样的“小球”,不将它们置放在语流中去认识,那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把握它的含义和用法。以“一”为例,在《汉语大字典》中,仅“一”字的释解就有30多个条目。究竟确定哪一个条目?一定要在实际应用(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的进程中才能最后定下来。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是学生自己自主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
但是即使新教材增加了课文数量,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是毕竟有限的,学生在这有限的语言环境中怎么能体会到“字”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呢?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去上网……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古诗,学生很可能没有完全读懂,但学生在字与字的千变万化的组合中,在字的不断组合以至发生质变的过程中朦胧地感受到“字”的丰富内涵,这就足够了,这种朦胧地感受我们千万不能用孤立的组词、扩词、写句以及解释词条这样的方式去检验。
新取向五:对于简洁与复杂的的中观理解。
识字量大了以后,识字过程务必指向简洁,但还是有很多老师将识字过程人为地复杂化:一是为了追求识字过程的“科学”性,很多教师以为用“拆解组装生字”或者“换偏旁”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识记生字:“我是这么记住‘晰’这个字的,左边是个‘目’,中间是个‘木’,右边是个‘斤’,合起来就是个‘清晰’的‘晰’字”,“我是这么记住‘楼’的,把‘搂抱’的‘搂’的提手旁改成木字旁就是‘楼梯’的‘楼’”,如此种种,不一一列举。二是为了追求识字过程的“趣味性”,很多老师引导学生编成谜语、儿歌、故事来认字。
识字的过程确实应该科学,应该有趣,但前提是简洁。记一个字两个字用上述方法可以,记个别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用上述方法也可以,但记800个字、2000个字难道也用上述如此庞杂的方法,这种人为的将识字过程复杂化将会把识字教学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而且上述第一种识字方法是处于对识字过程科学性的追求,但其科学性却值得怀疑,因为只有少量低频汉字存在着笔画数和部件数效应;而高频汉字的识记和提取都是“整体输入”和“整体输出”的。上述第二种识字方法是处于对识字过程趣味性的追求,其实,让识字过程趣味起来的办法有很多,例如设置一些游戏、竞赛的环节,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例如做一个摘果子游戏,看看谁摘的果子多,收获多,老师说一个字,学生就去抢树上的果子。
但是,新课程的识字过程又必须是复杂的。当然,对于怎么复杂我们必须进行中观地理解。新课程的识字教学应该怎么复杂呢?
让孩子在识字过程中感悟文化。汉字是一种文化,在汉字学家的眼中,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有汉字组成的汉语系统更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宝库。因此,识字就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识字,人教版实验教材的识字课中有一种“对对子”的形式:“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话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面对这样的识字课,我们还会只是进行简单的识字训练吗?在让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下,实在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让学生感受,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发挥。云和雾,雪和霜以及和风和细雨等事物之间的对应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尽管我们并不期待孩子领悟什么,明白什么,但是可以让孩子在朗读中去感受去体验;对对子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多少中国的智慧,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尽管我们也不能期待孩子懂得多少,但是可以通过吟诵获得春雨般的滋润,可以在孩子纯净的心灵中奠基。让孩子在识字过程中涵养品格。一年级教材上设置了很多识字情境(以图为主),例如“爸爸在下棋,妈妈在洗衣服,儿子在搭积木,女儿在数鸡”,这样的识字情境不仅期望学生认识“下棋、洗衣服、搭积木”这几个词,更希望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到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以及体味到家庭生活的情趣,从而萌发美化自己生活的意识。假如一个教师迅速把生字从这副丰富的图景中剥离出来,以诸如卡片认读的方式来进行识字教学,无疑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