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略读教学中的尺度

略读教学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11-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略读课文教学就像新生事物一样,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重视,那究竟怎样上好略读课文呢?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略”,略的是教师的教,不能略的是学生的学。以前,我们并不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粗心大意也就过去了,往往把重点放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上。殊不知,略读课文同样需要老师的精心预设,不可太肤浅,上课才能做到精引妙拨。这样,课堂上教师才能收放自然,挥洒自如。
  略读课文怎么教?怎么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感到困惑。教学中,有的忽视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指导,略读课文成了自读课;有的把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有的局限于让学生回答课文后的一两道题。同时,教学方法的千篇一律也使学生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要怎样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个人的思考:
  (一)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
  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因此我们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引导学生“略”中求“精”,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
  (二)略读和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总是强调略读教学要讲究“简”、“略”,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可见,略读课文的“略”是指教师指导和学生所花的时间,而不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和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三)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
  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两大误区:一种是教师认为既然是略读课文就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不需要字斟句酌。课堂上,他们让学生随随便便读几次,任由他们天花乱坠地交流,而自己却退让一边,不加指导,不予总结,如“蜻蜓点水”般掠过了事,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而出现“教似不教,读似未读”的无效结果;另一种却因为许多略读课文文质兼美,出于名家之笔,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品析词句、朗读感悟、积累运用、入文熏陶……面面俱到,使精读和略读混为一谈。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
  (四)略读教学应略其所略,重其所重
  比如《慈母情深》是一篇人文性很强的略读课文。如何去处理这样的文章,精其所精,略其所略呢?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体会父母之爱。在本篇课文的处理当中,我想借助一个“酸”字,引导学生从而母亲“瘦弱的背影、疲惫的眼神,忙碌的身影、坚定的话语”这个四个层面,寻找作者为何接过母亲的钱会鼻子一酸的原因。通过品悟结合,多重朗读,比较学习的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样式,在言意结合的过程中,品味慈母深情,感受母慈子孝。且以读代讲,变化反馈的形式,气氛宽松,为学生提供了多听、多辨、多说,博采众长的机会。这样把话语权给学生,情感真正是由学生自己品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略读教学应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我的这堂课结合单元教学重点以及课文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感受慈母情深;重在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母爱的伟大!我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适情、适度,使得课文的感情、学生的感情、教师的感三者达到强烈的共鸣。
  (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阅读的要求较之精读课文略低,又少了许多烦琐的头绪,气氛显得轻松自如,这为师生的个性发扬提供了宽广的空间,因而略读课应该是最具特色的语文课。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的个性在略读课中熠熠生辉。聚焦重点略中有精,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要恰当简略,要突出重点,要展现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取舍,要考虑“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使教学目标更为集中,这就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比如《文成公主进藏》通过填表格,学生经历了读文获取信息的过程,提高了阅读能力。《小英雄雨来》我在执教本文时,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对每一部分的理解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予以落实。学生自己提炼的小标题。《夸父追日》交流、讨论,有代表性地选择学生概括的词语展示。《金色的鱼钩》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把令你最感动的部分找出来,做好旁注,并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这一点展开教学。整堂课重点突出,紧紧抓住对人物的言行、神态的描写,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既感受了人物品质,又运用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较好地落实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略读文的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教学要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着力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当然,目前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把略读课上成精读课,把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完全等同起来,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教学方法一层不变。
  2、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有些老师总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讲解过多,参与过于频繁,或者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就限制了学生阅读的思维,以及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放”的过开,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略读课上成了自读课,忽视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指导。
  3、略读课文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可教可不教。走过程,仅仅局限于让学生回答文后或文前阅读提示中的一两个问题。
  4、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
  综合以上几点思考,体现了略读中仍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弊端,作为一线的老师,更需要能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略读教学的作用还应该具有多重性。再者,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课文应力戒课堂上“光说不练”,“嘴皮子功夫”突出的缺憾,应该要有必要的仿句、小练笔、拓展性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因此,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的作用小,阅读课文重要,略读课文更不能忽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