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词语鲜活起来
词语教学寓释词于生动形象的活动中
教学片段一:(《小稻秧脱脸记》)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课文,听后自己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书。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师:读到这里,我想,“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这些词语的意思同学们肯定懂了。谁知道“团团围住、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点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看了,你们就会懂的。现在,我当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样站?
(学生从四周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气势汹汹”这个词你们没读懂。你们应该怎么说?做什么动作?想一想。——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台上的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去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是“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寓释词于文句的朗读中
教学片段二:(《燕子》)
师:还有读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
师:你再读读整个句子,准能看出来。
生:(读)“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师:再读慢一点,一边读一边思考。
(该生再读。)
生:“黄绿眉眼”是不是指柳枝上发出的芽?
师:你应该把疑问句改为肯定句。
生:“黄绿眉眼”指的是柳枝上发出的芽。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手板画)(板着画上的芽)“黄绿眉眼”指的就是这个。大家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
生:这样写就活了。
师:有眼就活了?能说话走路了?(笑声)怎么活了,请继续说下去。
生:柳树睡了一个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直观形象的教学是小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他们语言积累较少,思维比较简单,但他们喜欢表演,富于想象。于老师遵循儿童特点,巧妙创设情境,引导体验,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更感受到学习语言的快乐。
寓释词于品析感悟中
教学片段三:(《燕子》)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生:就是小圆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圈圈波纹。
(师随手板画。)
师:但是,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有的学生习惯地拿出字典来查。)
师:大家都应养成查字典的习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时查字典,不要放过。
生:“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日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个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作者用词造句准确传神,于老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出了内含的滋味。咬文嚼字是老师的基本功,也是积淀语感的重要途径。
寓释词于生活经验的调动中
教学片段四:(《新型玻璃》)
生:“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
师:我想,你这么聪明,一定看懂的。不需要看这一句话,只要看这四个字就能看懂。藕,见过吗?(生:见过)“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请你站起来说说看。
生:“藕断丝连”,就是没有断,……粘在一起。
师:藕,见过吗?藕掰断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白色的小细丝。
师:对。藉掰断了,细丝还连着。这就是“藕断丝连”。这一课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玻璃碎片里面的夹丝。玻璃碎了,夹丝把它连在一起。
师:完全正确。大家都要像他这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
于老师解这个词语,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再引导学生通过相似联想理解这个词语在语境中所特有的比喻义。这种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寓释词于心领神会中
教学片段五:理解“警觉”的意思(《小稻秧脱险记》)
师:下面,老师来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但也不一定说得出,我也不要求大家说。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读)“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师表演“杂草”。他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这里,于老师没要求学生给词语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是通过观察,去感悟,去“意会”。又如对关联词的教学,于老师的处理相当特别:他常常要求学生将这些关联词语在书上划下来,并读一读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意在让学生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然后再学会运用。
寓释词于直接讲授
教学片段六:(《新型玻璃》)
生:请问“分贝”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个专用名词,大家很生疏。这里是指测量声音大小、强弱的单位。科学家说,声音超过50分贝,对人体就有危害。城市中有的马路旁安装着测定声音大小、强弱的装置,以后你们注意看。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必要手段,对于学生不理解的专有名词,无须反复启发,教师径直讲来,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自《湖南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悟”是词语教学的最佳通道
下一篇:如何进行词语教学—读《词语教学的三重境界》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