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的变革
课改论文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深入进行,作为这次改革的重要成果──《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公布,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标准》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的目标中。这不仅仅只是一个设计思路的转变,而是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具体说来,《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的变化表现在:
一、突出强调并丰富和发展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我国传统的课程理论的目标体系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首先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其次是能力的培养, 最后是情感态度。纵观我国各个时期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它们基本上与此相符合。然而,现代课程理论强调的是对于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科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的作用,认为这方面的培养比学习和掌握多少知识更为重要。因此目标体系应该首先是情感态度、其次是能力、最后是知识,也就是把知识和情感态度换了位置。阅读《标准》不难发现,《标准》不仅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到首要地位,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发生了变革。表现在:
1.继承和发展了修订大纲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标准》弘扬了修订版大纲提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的旗帜,强调对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上作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变革。其中,有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关于民族意识的,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关国际理解的,如“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关于认知过程的,如“发展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有关社会价值标准的,如“发展合作精神”等等。诸如合作精神、国际理解、人类友爱、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的精神等观念,都是第一次出现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之中。
2.赋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体的培养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由于它们的性质难以用精确的语言加以界定或转变为可测量和可清楚观察到的行为,目标要求往往存在着抽象、空泛的特点,常常缺乏具体的操作和明确的指向。《标准》在此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改进,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到语文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识字写字方面,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对汉字美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在阅读方面,培养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关心自然和生命,敢于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辨别是非善恶;在习作方面,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情趣;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学生参与意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这样一些具体的培养方式,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落在了实处。
二、第一次明确地从过程和方法维度提出学习目标
从建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明确地从“过程”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标准》开创了先河。“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提出,标志着人们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深刻反思的结果。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老师的语文素养不能直接传递给学生,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构建。听说读写的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的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态度的建立,也必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才能形成。关注“过程”,关注语文的实践活动,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
《标准》还明确提出了“方法”目标。有人说,在教育的全部内容中,最重要、最可宝贵的是关于方法的传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方法的掌握显得尤其重要。《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阶段目标中也指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等方法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三、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强调综合和整合
从60年代双基口号的提出开始,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就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语文素养核心的语文能力,是《标准》着力培养的重要目标。基本的语文知识,在《标准》中继续得到培养,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标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方向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
1.从过去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到现在“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在知识和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现代社会,单纯地强调掌握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实际意义。正如崔峦同志指出的那样,“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标准》对语文知识要求的转变,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出发点不一样了。不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止的语文知识成为真正有价值、有生命活力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性学力转变为发展性学力,
2.从过去单一的能力或知识的要求到现在整合的、综合的能力和知识要求。
《标准》第一次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围绕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某个问题展开各种必要的学习活动。完成这样的活动,一般要涉及信息的收集(阅读、筛选)、加工(分析、归纳、推论等)、输出(表达)三个主要的环节,从而自然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使语文学习得到纵向或横向的拓展,实现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这是《标准》区别与以往大纲的精粹所在,是以往单一性的语文学习所无法相比的。它标志着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朝着综合和整合的方向发展。
3.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提出了顺应时代需要的新能力
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成功者当然是能“浪里掏沙”的人,因此,能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创造性地学习、使用及创造知识,能敏锐地分析和判断等基本能力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就显得尤其重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不仅仅限定在培养“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还进一步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是时代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总之,《九年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变革,体现了语文课程在培养人方面达到的目的、提出的要求,不仅全面,而且富有新意,它是对已往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体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解读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下一篇:明确课程目标改革小学语文教学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