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程标准──访巢宗祺、顾振标、郑桂华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最后,应该指出,这个课题标准除了具有鲜明的理念和明晰的教学目标以外,框架是全新的。有些部分,例如评价建议,几乎是全新的尝试。

  郑桂华访谈录
  时间:2001年11月29日下午
  地点:《语文学习》编辑部
  作为一线教师,你觉得《标准》的公布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有哪些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出现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一次是90年代后期。80年代的改革,主要成果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探索,涌现了像钱梦龙、魏书生这样的语文教学专家。这一次主要是在教育观念上的变革。因此它的影响将更深远。90年代的改革是在这样两个背景下发生的。一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到了国内各界前所未有的质疑,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球一体化的新趋势,对语文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是形势逼人,不得不改。其实,《标准》中的一些提法,比如“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不少地方的中小学已经在做了,并取得了一些好经验。但是,老实说,这种探索一凭校长的兴趣,二凭教师的责任心,不能深入,发展也不平衡。新的《标准》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反映了教育界改革的呼声,可以说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教改成果。因此,《标准》的公布有利于解决这几年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些无意义的争执,把语文教育改革由局部的、分散的、各自为政的尝试,变成有观念引导、有法规可依的行动。这样一来,学校和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就更强了。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语文教育局面也将有一个大的改观。当然,最后成果的大小有赖于全国教育环境的实质性改善,教师教育素质的整体提高。
  《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联系自己的教学,你怎样理解?
  我认为所谓的师生平等,只是一种粗略的说法,或者说是比喻。实际情况则复杂得多师生关系有许多层面。如果从人格上看,说“师生可等”大体上是不错的。但是,从社会角色看,又是不可等的。教师是特殊的社会职业,社会赋予教师向学生灌输社会价值、传授社会法则、矫正成长偏差的责任和权利,课堂上的老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拥有相当大的话语霸权和知识霸权,学生很少有选择权和决定权,师生不可能平等。而从教育目的看,学生又是决定的一方是上帝,学生学不好可以有许多理由,老师教不好则没有任何理由,在这里,学生和老师又是不平等的。我理解,教师既做“引导者”,又“平等对话”的意思,主要是应该确立这样一个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利益和成长利益。否则,则“宽严皆误”,师生平等又有何益?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打着为学生的幌子损害学生利益,比如组织教学活动,包括一些公开课和大奖赛课程,都不是从学生出发的。而是比谁的教案设计得好比谁的时间卡得准,千方百计把学生思路引入教师预设的轨道。我最反感一些人为了学校和教师一时的利益而牺牲学生一生的利益。
  《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你对此怎样理解?在实践中是怎样操作的?
  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母语教学固有的特点,比如孔子和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就是一边生活,一切实践,一边学习,这是典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我想,新的课程标准专门强调这一点,应该有它的明显的针对性,即针对单纯地为学语文而学语文,单纯地学教材,单纯地学知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仅应该会读书,有知识,更重要的是会研究,学会终身学习,有合作性,有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国教育中比较欠缺的,因此,《标准》的有关论述也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我们学校有一种说法:“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这就是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巨大空间。比如备课,有一个大体的方向,至于课堂上学生的接受状态如何,会遇到什么意想不到的问题,具体流程细节,何时结束,都是自然的发展。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教案,这个班与另一个班的上法、流程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完全不一样。我认为,在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还应该百花齐放,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都应该有差异。另外,学段与学段也会有区别,我主张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该以“活动中学习”为主,高中阶段可以以“探究中学习”为主。在我的教学中,对初中生,我很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书写生活的能力,注重情景设计与活动设计,组织小组讨论与班级辩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高中应多给学生个体更多思考的空间与时间,课堂上提倡学生对教材对老师对同学质疑问难,交互影响,拓展和开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标准》提出一些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也有新的阐述,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你怎样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当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就是在以前,语文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是很大的,不少教师把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统统记到应试教育、规范化教育的账上,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托词。为什么呢?因为应试教育是让学生花力气,有了问题还可以往应试教育身上一推了之,不用负多少责任。而搞素质教育、探究性教学,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就要花大力气,而且有风险,不容易把握。因此,很多人就选择前者,而冷落后者。现在,新的标准做了规定,有很强的导向性,这必然会推动教育改革,带动教师的探索热情。如果再配合相应的培训提高,考核淘汰等机制,必将使中国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一个大的提升。我自己看来,目前的语文教师要着重解决的一个是开放的意识,包括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的开放;另一个是学习能力。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比如少数语文教师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这样,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有了这两条,具体的教学方法就容易解决了。

  《语文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