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修订建议汇总报告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淮(实验稿)》公布己经两年了。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各实验区对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做好课程标淮的修订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调查,大规模征求各地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意见。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响应,在广泛征求广大教师及教研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把本省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汇总。语文课程标淮组收到25个省市自治区实验区的《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共66份,同时回收教师调查问卷11 04份;并委托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语文课程工作室的同志对反馈意见进行了汇总。这些意见和建议非常珍贵,对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征得课程标淮组的同意,本刊全文刊发。另外,课标组证将组织教师和研究人员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和评价,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本刊对此将作追踪报道,敬请关注。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两年来各实验区对课程标准的意见和建议,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组织下,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验单位对实验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语文课程标准组收到25个省市自治区实验区的《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修订的意见和建议》共66份。根据对目前收集到的反馈意见的汇总,现作如下汇报。

  一、总体评价
  新课标公布以来,经过两年的实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实验区普遍认为,新课标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好的体现了《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和具体要求,内涵极其丰富,洋溢着时代气息。同时,课标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反映了国家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一)关于前言部分
  各实验区的报告普遍认为,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九年一贯统筹的视野来设置课程标准,具有较好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加强了小学与中学的衔接;科学的构建了语文学科的主题框架──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实情。
  关于课程性质和地位的表述准确、精辟,充分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双重作用,关注到语文作为一种基础工具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敦促教师走进新课程、实践新标准的过程中,注意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课程的基本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给语文教师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教师视野的拓宽、观念的转变以及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同时,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强调了课程的整合开放与实践创新,注意到语文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所具有的特质及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必要性;强调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倡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语文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课程标准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拓展了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外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审美情趣和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实践能力,并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关于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在课程总目标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三维目标和五个方面的阶段目标描述得好,条块分明,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可操作性强,章节清晰;分阶段的目标表述显得层次井然,实现途径富有弹性,体现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特别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相互交融、有机贯穿于具体的阶段目标中,改变了原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学会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2.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及其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重视学生体验与创新,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较强的指导性。在小学低年段,恰当地定位了汉语拼音的地位──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是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在识字中提出多认少写的原则,倡导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义。强调阅读教学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前提,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将小学阶段的作文活动称为习作,并要求少布置命题作文。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倡在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中培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的界限,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三)关于实施建议
  各实验区普遍认为,教材编写建议表述到位,具有新、实、活、宽的特点,能有力地促进语文教材的建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培养,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能够较好地促进教材开发,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大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建议的内容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改变教学行为,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选择可利用的资源,选择最适宜的教学行为,特别能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标致力于师生关系的转化,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促使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开发者和创造者,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气氛,让学生在现代的语文课堂中,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实现全面教育。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革新。
  评价建议的内容使评价的局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进,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较好地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全面、公正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课程设计,改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在对新课标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各实验区也根据各自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总的来说,主要是要求在注重理论和理念的同时,多关注操作层面,使新课标更有可操作性。希望总目标要分层次,即分学段制定,同时兼顾地域差异。目标和要求最好用表格表示。希望增加教学案例和评价案例。另外,不少实验区提出,课标中增加了许多新名词,应该予以适当解释;课标应该写得通俗易懂,不应再用解读。评价部分应具有可操作性。
  由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实验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又各不相同。分类汇总如下:

  (一)关于前言部分
  1.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山东、天津、湖南、四川、贵州五省提出,课标前言中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太笼统,稍嫌繁难,建议阐述得更具体明确。浙江、安徽、福建、河北四省则建议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如何统一上描述得更具体一些,操作性更强一些。湖南、重庆两省市认为标准在强调个性与创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的同时,对语文的工具性体现不够。北京则建议加强对科学素养的强调,因为它显得弱了一些。吉林认为语文课程的定位缺乏语文个性。辽宁则建议将语文课程性质表述为“言语性”。广西认为用“工具性”来强调语文的“交际性”是不恰当的,建议用“交际性”代替“工具性”。天津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能说是语言文字的特点,而不是语文课程的特点。
  2.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
  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四川、内蒙古七省认为,“语文素养”的提法过泛,应该作出科学、合理和具体的解释;并建议重点修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部分。内蒙古还提议应把学习方法的强调和习惯的养成纳入“语文素养”之中。青海认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漏掉了“语文规范意识”,同时还建议增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法。
  青海、福建、天津、辽宁、广东、广西六省市认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部分,条理不清楚,要求不具体;建议全面阐释,否则实现难度较大。安徽建议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部分增加关于培养学生人文内涵的内容。河北则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提法有问题。他们质疑:“那么,语文要不要知识体系,什么样才算‘不刻意’?”青海认为,作为“理念”,不应只有“不宜”怎样,还应有“宜”怎样。四川建议修改“语文课程还应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一句,以便能简略地阐明其主要特点,揭示出影响关系,以利于教师把握。辽宁建议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部分附相关案例。
  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辽宁、吉林六省建议在修订基本理念(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两段时,对“自主”“合作”“探究”和“综合性学习”加以界定;而且应该先表述其概念,再具体阐述。特别应该对其中的“综合性学习”有个合理定位。他们认为,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与识字、阅读、写作、交际并在一块似乎欠妥,应该突出它的特征,强调它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使之更便于教师的实际操作。辽宁、吉林两省还提出,在修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两段时,应增添“使之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提法。云南、辽宁同时建议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写入课程标准,进行具体的描述或附相关案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唱好主角提高效益     下一篇:语文课程标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