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解惑”

教育叙事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8-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解惑”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功能,它最早见于韩愈的《师说》,但“解惑”不是“告诉”,“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于漪),是“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培养他们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思维的习惯……”(于漪)。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彻底打破“编程”的格局,致力于增强学生的主人意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解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文吉吉)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一定要多从学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某教师在执教《背影》一文时,课堂里曾发生过这样的一场争论:学生甲:“假如我是朱自清,看到父亲这样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我不会只在车上流泪,我一定要亲自去买橘子。”他的观点马上招来学生乙的反驳:“要是朱自清去买橘子,那我们还会读到《背影》这样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吗?”“宁愿没有《背影》,也不能只在车上流泪。”两人各执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的争论引来了许多同学的加入,大家纷纷发表自己意见,争论得十分热烈。于是一个新的学习计划在这位教师的心中诞生了,他因势利导,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回去查阅有关资料,明天举行辩论会一一朱自清该不该自己去买橘子,要用道理和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埋下了伏笔。
  教学是双向的、动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应该在动态中生成,而不是在静态中预构。同时,学生认知事物也是由肤浅到深刻,由抽象到具体,学生在刚刚接触新事物时,那些模糊而闪烁智慧光芒的疑问,能够为教学方法的确立和学习方法的实施提供灵感,我们的教师又怎么能够漠视这些可贵的语文资源呢?

  二、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解惑”
  “为人师者,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精神需求,并且以最恰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育效果才是理想的。”(《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满足于学生获得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应当获取什么。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能够向更深的层次推进。在教《邓稼先》一文时,我作了如下尝试: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确定哪几个片段在学习中有困难,然后选取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的片段进行共同学习。学习时,先读课文,确定在学习时有哪些问题不能解决,再分小组进行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全班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一起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再查阅相关资料。如学习《“我不能走”》这个片段时,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本段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有何作用? (2)作者为什么要把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传》的背景音乐?改为其他的歌曲,行吗? (3)作者为什么说:我的父亲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4)文中“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作者写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没有匆忙地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读书,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和发现。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学生感到很棘手,我便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父亲生活的年代以及与第一段的联系中去思考,通过点拨,学生很快便明白了:作者写邓稼先始终把他置身中国近一百年的历史背景之中,在结构上,还起着呼应第一段的作用。

  三、正视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激发学生“解惑”
  教育始于生命,达于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时候仅仅从主观的愿望出发,从教学的可能性出发,这样的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只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而已。“教师应懂得热爱学生的生命,了解学生生命的特征,高度重视学生的内在本性,珍视学生精神发展的自主权,让每个学生的心灵更自由,懂得唤醒学生自我发展……”(《新课程·教材·教法》)同时就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言,学生在读书时往往会停留在肤浅的文字表面,而缺少必要的深思,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及时加以指导与点拨,要求我们的教师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如学习《邓稼先》一文时,学生普遍认为第一个片段比较容易,我便提了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要概述我国近一百年来的历史? (2)既然邓稼先为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什么又说他鲜为人知?这不是很矛盾的吗?教师的逗疑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能够把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能够向纵深处发展,使教学的天地愈走愈宽广。

  生命是鲜活的,课堂也是鲜活的,这是任何预置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帮助、引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服务性的体现。“生命的目的在于成就其伟大,使其能竭尽所能地、无所不能地发展,因此,生命就其之所以为生命而言,只要有发展的机会,就能无所不能地发展。”(《新课程·教材·教法》)这就启迪我们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成就卓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突如其来的提问     下一篇:幸福的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