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网友投稿文章
四川省巴中市四小 孙 洋 636001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的主阵地,主战场。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个性,实现创造性学习的重任。因此,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
一、营造创新的氛围——新型教师观。
传统的教师观总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指针,“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等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发展学生创新的有利条件。
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是血肉丰满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像大山的回音,是动与静主体渐变的关系,是和谐共振的双边关系。教学中,注意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教师要加强感情投入,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珍惜和保护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和闪光点,使学生的心灵开放,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
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让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这就是说教师要以最大的宽容和鼓励去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try的环境,唯有如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学生的创造才智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提问:“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更赢是个十分残忍的人。他明知大雁孤单失群,还受了伤,这时它多么希望有人给它温暖和关怀呀,可是更赢还要用拉弓的声音吓唬它。这样做太不人道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相差太远,但教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并称赞他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使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保护了一棵创新的萌芽。我想在这样的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在和谐的创新氛围中,创新之花会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二、夯实创新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读写素质。教师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上,领会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正确地处理学科教学中有关知识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更好地体现基础教育的目标,体现素质教育课堂特色。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讲讲、议议、说说、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理解课文内容中去。分层教学,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技能,达到和谐的双边共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不只使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重视如何教,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如何学,即借助学生己有的知识和能力,巧妙地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的认知、思维、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敢于、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再现。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素质、精心选择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习,从而使知识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显著。
教学中要废除“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全面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记叙文。创设“假想旅游”的情境,出示课文插图,附以旁白,让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以导游的身份范读,引导学生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轻哼《让我们荡起双桨》,体会“荡舟漓江上”的美景。学生在此美好的情境中,沉浸在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在优美的词句的品味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的语言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得到了陶冶。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三、点燃创新的火花——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现代心理学家亦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质疑是创造灵感的闪现,有了疑问,他们才能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
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允许标新立异,对于独创性见解,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有其合理性,就要给予肯定。一位教师在讲完《草船借箭》一课,进行总结时说:“诸葛亮以自己的神机妙算完成了借箭任务,使周瑜发出了我真不如他的感慨。能让妒忌心极度强的周瑜说出这样的话,的确说明诸葛亮有非凡的聪明才智。”有一名同学却当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周瑜不是真的佩服诸葛亮。”他的话立刻引来了同学们的窃窃私语,这是周瑜自己亲口说出来的,怎么不是真心话呢?这位老师抓住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契机,马上调整教学思路,让这名学生阐述理由。结果这位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了解释。他的精辟分析博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四、立足创新的核心——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的是学习就如蝉蜕一样,摒弃陈旧,才能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墨守陈规,敢干独辟蹊径,突破传统的观念,大胆创立新说。学完《狐假虎威》一课,教师问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大部分学生围绕狐狸的狡猾,展开了一场申讨狐狸的批判大会,纷纷为老虎的被骗抱不平。有一位小男孩的回答却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狐狸必须被老虎吃掉呢?我挺佩服狐狸的,他面对强敌不慌张,肯动脑筋想办法解救自己,我觉得它十分了不起。”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独特见解,打破了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在他的独特想法的带动下,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大家又从小动物的自私、没有正义感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意见,这节课由于学生发言的多角度,而丰富多彩起来。
五、放飞创新的翅膀——想象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展、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达到语文教学最高境界,达到培养创造思维的目的。
教学《司马光》一课,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它救人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当学生想出了十多种方法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看看课文,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学生以课文描写的情境为据,一一分析,最后在争辩中达到共识——其他办法都因时间不允许和救人工具的不具备而无法施行,只有司马光的办法简单可行。这样,教学中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总是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的主阵地,主战场。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个性,实现创造性学习的重任。因此,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
一、营造创新的氛围——新型教师观。
传统的教师观总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指针,“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等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营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发展学生创新的有利条件。
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是血肉丰满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应像大山的回音,是动与静主体渐变的关系,是和谐共振的双边关系。教学中,注意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教师要加强感情投入,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珍惜和保护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能和闪光点,使学生的心灵开放,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
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教育非常强调让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这就是说教师要以最大的宽容和鼓励去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很好的try的环境,唯有如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学生的创造才智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提问:“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更赢是个十分残忍的人。他明知大雁孤单失群,还受了伤,这时它多么希望有人给它温暖和关怀呀,可是更赢还要用拉弓的声音吓唬它。这样做太不人道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本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相差太远,但教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并称赞他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使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保护了一棵创新的萌芽。我想在这样的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在和谐的创新氛围中,创新之花会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二、夯实创新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读写素质。教师要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上,领会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正确地处理学科教学中有关知识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更好地体现基础教育的目标,体现素质教育课堂特色。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讲讲、议议、说说、写写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理解课文内容中去。分层教学,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技能,达到和谐的双边共振。教师教学的立足点不只使学生“学会”,更要重视学生“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重视如何教,而且更要重视学生如何学,即借助学生己有的知识和能力,巧妙地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的认知、思维、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敢于、善于进行创造性学习、再现。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素质、精心选择结合点,为学生提供有效借鉴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习,从而使知识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而不是孤立的,效果才显著。
教学中要废除“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全面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记叙文。创设“假想旅游”的情境,出示课文插图,附以旁白,让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以导游的身份范读,引导学生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让学生轻哼《让我们荡起双桨》,体会“荡舟漓江上”的美景。学生在此美好的情境中,沉浸在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在优美的词句的品味中,使学生身临其境。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课文的语言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得到了陶冶。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三、点燃创新的火花——质疑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可疑处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现代心理学家亦认为,疑是思维的开始,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质疑是创造灵感的闪现,有了疑问,他们才能主动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有疑到解疑到创新,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
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允许标新立异,对于独创性见解,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有其合理性,就要给予肯定。一位教师在讲完《草船借箭》一课,进行总结时说:“诸葛亮以自己的神机妙算完成了借箭任务,使周瑜发出了我真不如他的感慨。能让妒忌心极度强的周瑜说出这样的话,的确说明诸葛亮有非凡的聪明才智。”有一名同学却当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周瑜不是真的佩服诸葛亮。”他的话立刻引来了同学们的窃窃私语,这是周瑜自己亲口说出来的,怎么不是真心话呢?这位老师抓住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契机,马上调整教学思路,让这名学生阐述理由。结果这位学生结合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了解释。他的精辟分析博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四、立足创新的核心——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古代哲学家荀子曾说过:“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说的是学习就如蝉蜕一样,摒弃陈旧,才能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求异,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墨守陈规,敢干独辟蹊径,突破传统的观念,大胆创立新说。学完《狐假虎威》一课,教师问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大部分学生围绕狐狸的狡猾,展开了一场申讨狐狸的批判大会,纷纷为老虎的被骗抱不平。有一位小男孩的回答却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为什么大家都觉得狐狸必须被老虎吃掉呢?我挺佩服狐狸的,他面对强敌不慌张,肯动脑筋想办法解救自己,我觉得它十分了不起。”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独特见解,打破了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在他的独特想法的带动下,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大家又从小动物的自私、没有正义感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意见,这节课由于学生发言的多角度,而丰富多彩起来。
五、放飞创新的翅膀——想象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展、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达到语文教学最高境界,达到培养创造思维的目的。
教学《司马光》一课,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它救人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当学生想出了十多种方法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看看课文,这些方法是否可行。学生以课文描写的情境为据,一一分析,最后在争辩中达到共识——其他办法都因时间不允许和救人工具的不具备而无法施行,只有司马光的办法简单可行。这样,教学中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总是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一篇:扬起学生主动作文之帆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