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网友投稿文章
浙江省余姚市城北小学 叶建松 邮编:315400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科学告诉我们,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提倡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语文教师,面对机遇和挑战,真正了解并有意识地按照心理效应的启示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作文很有意义。
一、“共生效应”——营造氛围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教育心理学上关于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共生效应”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写作,在写作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写作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达到写作水平整体优化的良好途径。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勤于“下水”。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有这样一条座右铭:“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勤勉培育勤勉,用爱心拨动爱心。”这话说得很精辟。教师不能靠说教,靠命令,而要靠熏陶、感染,在与学生共生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完成一篇好的“下水文”,往往能使学生倍加信服。“下水文”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另外,建立作文学习“共生圈”也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如我在班级中将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建立“共生圈”。每次习作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评议,各抒已见。上交后,我再对作文进行星级制评定。每次将作文发下后,学习组长组织小结,并负责记录本小组所获得的总星数。一次习作,获得总星数最多的小组每人再奖一颗星,并将这一组的作文展出在班级“小作家”栏目中。这样,在“共生圈”中,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使滞后生燃起作文欲望,克服畏难心理,努力追赶先进,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里共同发展。
二、“南风效应”——激发兴趣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该效应告诉我们:外界的要求必须化作自身的动力时,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对于写作上出现困难的学生处理上,习惯思维是指出该生的错误的原因,如果再写不出,则加以严厉的训斥,这样的教育收效甚微。受“南风效应”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消除被动心理,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理的需要,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所以作文课要尽量让学生感觉不出来是在上作文课,让他们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渐渐地培养他们对作文的需要意识。我在教学习作《介绍自己》时,先向学生坦诚地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爱好、特长等,以作“样板”,再请学生介绍自己。一个学生介绍得很特点:“我叫干逸玲,是个十岁的可爱女孩,家住余姚市五星村。你看我梳着长长的辫子,鸭蛋形的脸,白净的皮肤,穿一件粉红色的衣服,走路蹦蹦跳跳的。我喜欢唱歌,我会唱好多好多的歌……”我们鼓励地评价了她,话间刚落,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等学生介绍完后,我说:“你们这么多人,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为老师想个办法好吗?”学生说:“我们写下来,您慢慢看,就记住了!”这堂课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作文练习,非常轻松地作起文来。
三、“门坎效应”——讲究引导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一次无压力屈从试验:先向一组试验的对象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过一段时间再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再向第二组试验对象直接提出一个大些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对象接受那个大些要求的人占53%,而第二组试验对象接受相同要求的人只有22%。这就是“门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出处。“门坎效应”告诉人们,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受“门坎效应”的启示,教师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把学生引入作文殿堂的过程中,要讲究引导艺术。教学中既要注意学习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突出学习要求的层次性,做到“划一性”与“层次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对后进生保“底”(达到基本要求),对尖子生不封“顶”(鼓励他们向学习的广度,深度进军)。如我在教学《放风筝》时,先指导学生审题,然后组织学生提出基本目标——按顺序把放风筝的过程写下来;中等目标——按顺序写清放风筝的过程,并把过程写具体;较高目标——放风筝的过程构思巧妙,描写生动。这样分层目标,能使中差生乐意完成,优等生学得有劲,起到互相促进,全面提高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达到本级目标后向上一级迈进。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跨过了自己写作的一条“门坎”,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各个阶段目标链接,递进。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快乐,为写作能力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重视评价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学校,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的老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为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而这些正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最好评价。在教师这种激励性评价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
受该效应的启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作文的良好评价。通过各种肯定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作文的赏识,激发其主动参予意识。评语是作文评价不容忽视的内容,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随着你娓娓叙述,老师也仿佛看到了明媚的太阳底下千万朵竞相开放的鲜花……”(《游龙山公园》评语)
“好一个‘玩具’!既表现了弟弟的聪明调皮,也写出了自己对弟弟的喜爱。”(《我的弟弟》评语)
许佳庆同学的作文从未超过百字,且语无伦次、书写潦草。在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开头,他却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语句:“往事多像夜空中可爱的小星星,让我数也数不清,但那颗最亮最亮的,却永远记忆在这的心中……”尽管以下的文字仍让人不敢恭维,尽管这句开头可能是“借鉴”而来,我还是眉批中写到:“你的这个开头,也如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一样,永远留在了老师的心中。”他看了后大受鼓舞,作文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作文水平也不断进步。
当学生辛苦创写的习作得到肯定时,他们就会产生愉快感与成功感。那么就让“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我们心中生根,毫不吝惜地把真诚的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心理科学告诉我们,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提倡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语文教师,面对机遇和挑战,真正了解并有意识地按照心理效应的启示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作文很有意义。
一、“共生效应”——营造氛围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教育心理学上关于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共生效应”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写作,在写作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写作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达到写作水平整体优化的良好途径。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勤于“下水”。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有这样一条座右铭:“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勤勉培育勤勉,用爱心拨动爱心。”这话说得很精辟。教师不能靠说教,靠命令,而要靠熏陶、感染,在与学生共生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完成一篇好的“下水文”,往往能使学生倍加信服。“下水文”交给学生评改鉴别,还能鼓励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吹毛求疵”,提高鉴别能力,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另外,建立作文学习“共生圈”也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如我在班级中将学生分成12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建立“共生圈”。每次习作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评议,各抒已见。上交后,我再对作文进行星级制评定。每次将作文发下后,学习组长组织小结,并负责记录本小组所获得的总星数。一次习作,获得总星数最多的小组每人再奖一颗星,并将这一组的作文展出在班级“小作家”栏目中。这样,在“共生圈”中,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使滞后生燃起作文欲望,克服畏难心理,努力追赶先进,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里共同发展。
二、“南风效应”——激发兴趣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该效应告诉我们:外界的要求必须化作自身的动力时,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对于写作上出现困难的学生处理上,习惯思维是指出该生的错误的原因,如果再写不出,则加以严厉的训斥,这样的教育收效甚微。受“南风效应”的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消除被动心理,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理的需要,从而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所以作文课要尽量让学生感觉不出来是在上作文课,让他们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渐渐地培养他们对作文的需要意识。我在教学习作《介绍自己》时,先向学生坦诚地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爱好、特长等,以作“样板”,再请学生介绍自己。一个学生介绍得很特点:“我叫干逸玲,是个十岁的可爱女孩,家住余姚市五星村。你看我梳着长长的辫子,鸭蛋形的脸,白净的皮肤,穿一件粉红色的衣服,走路蹦蹦跳跳的。我喜欢唱歌,我会唱好多好多的歌……”我们鼓励地评价了她,话间刚落,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等学生介绍完后,我说:“你们这么多人,老师一下子记不住,你们为老师想个办法好吗?”学生说:“我们写下来,您慢慢看,就记住了!”这堂课学生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作文练习,非常轻松地作起文来。
三、“门坎效应”——讲究引导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过一次无压力屈从试验:先向一组试验的对象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过一段时间再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再向第二组试验对象直接提出一个大些的要求。结果第一组对象接受那个大些要求的人占53%,而第二组试验对象接受相同要求的人只有22%。这就是“门坎效应”这一心理学概念的出处。“门坎效应”告诉人们,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受“门坎效应”的启示,教师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把学生引入作文殿堂的过程中,要讲究引导艺术。教学中既要注意学习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突出学习要求的层次性,做到“划一性”与“层次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对后进生保“底”(达到基本要求),对尖子生不封“顶”(鼓励他们向学习的广度,深度进军)。如我在教学《放风筝》时,先指导学生审题,然后组织学生提出基本目标——按顺序把放风筝的过程写下来;中等目标——按顺序写清放风筝的过程,并把过程写具体;较高目标——放风筝的过程构思巧妙,描写生动。这样分层目标,能使中差生乐意完成,优等生学得有劲,起到互相促进,全面提高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达到本级目标后向上一级迈进。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跨过了自己写作的一条“门坎”,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各个阶段目标链接,递进。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快乐,为写作能力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四、“皮格马利翁效应”——重视评价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学校,煞有介事地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的老师,说这些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并再三嘱咐教师对此保密。其实,这份学生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为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烈,与教师的感情特别深厚。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王子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尽管名单对学生是保密的,但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还是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而这些正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最好评价。在教师这种激励性评价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明显的进步。
受该效应的启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作文的良好评价。通过各种肯定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作文的赏识,激发其主动参予意识。评语是作文评价不容忽视的内容,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随着你娓娓叙述,老师也仿佛看到了明媚的太阳底下千万朵竞相开放的鲜花……”(《游龙山公园》评语)
“好一个‘玩具’!既表现了弟弟的聪明调皮,也写出了自己对弟弟的喜爱。”(《我的弟弟》评语)
许佳庆同学的作文从未超过百字,且语无伦次、书写潦草。在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开头,他却写下了这样优美的语句:“往事多像夜空中可爱的小星星,让我数也数不清,但那颗最亮最亮的,却永远记忆在这的心中……”尽管以下的文字仍让人不敢恭维,尽管这句开头可能是“借鉴”而来,我还是眉批中写到:“你的这个开头,也如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一样,永远留在了老师的心中。”他看了后大受鼓舞,作文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作文水平也不断进步。
当学生辛苦创写的习作得到肯定时,他们就会产生愉快感与成功感。那么就让“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我们心中生根,毫不吝惜地把真诚的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进步。
〖你正在浏览《》提供的文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给孩子的作文“打夯”
下一篇: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