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

网友投稿文章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5-0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温州市上陡门第一小学 邓夏秋  
  白居易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首《忆江南》词,传颂至今,成为白居易与杭州之间的千古心声。“浙江省首期小学教师文学教育培训班”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拉开了帷幕。学习之余,却根本无暇去品赏这番美景,因为讲座的精彩必须精心咀嚼和细致回味,所以在培训期间的每一个夜晚,我都在灯下专心阅读并对白天的讲座加以反刍。

  这是一次完全不同于以往参加过的任何一次培训。因为来给我们讲课的老师多是非教育系统的知名人士,有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旭烽(作品《茶人三部曲》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浙江文学院创作室主任洪治纲;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云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国家一级教授周晓波等。
  四天的学习时间里,一共安排了6次讲座,2次论文点评。从中提炼出几朵碰撞而成的“浪花”和大家共同回味。

  习作教学——服务·宽容
  第一天的开班仪式上,来的都是省作协的知名人士,其中还有四位是国家一级作家。简短的仪式后,紧接着由省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老师给我们做《关于小学习作教学》的讲座。柯老师以质朴、幽默而又亲切的语言风格,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对于习作教学的研究:
  一是作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变化,应从“两个满足,一个服务”着眼:既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又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交际的需要,作文必须为学生的生活服务;
  二是作文教学的突破点在于必须降低评价的难度,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来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并抓住一切机会,让孩子有练笔的机会,而不应以成人的评价标准来过高地审视学生的作品;
  第三个方面就“如何开展低段作文教学”展开论述,柯老师强调,低段习作教学要低要求,低起步,倡导涂鸦式作文(可以用画画来代替文字进行表情达意)。教学方法要多样,绝不可让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
  柯老师的讲座让我一边听一边就在反思自己的习作教学,把孩子的错别字一个一个揪出来,然后用上很多修改符号来改正病句,再提出修改意见。相信有点责任心的老师都会这么做,因为这是对学生、对工作负责的表现。但是善良的我们也许都忘了,我们所面对的,只是孩子而已,如此高标准高要求,估计会吓到我们的孩子!试想如果我们的论文,被专家批驳得体无完肤,作者无论是你还是我都不会太过于欢天喜地的。我们不妨在批改学生习作的时候“糊涂”些,拿把放大镜把其中的优点无限放大,把不足视为正常的“瑕疵”。不要吝啬赞美和夸奖,应该让学生在充分而又真诚的氛围中被欣赏,被称赞的环境中尽情享受习作带来的乐趣。那么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意义!

  大隐于市,教育无痕
  浙江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王云教授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大家作了《欣赏发现创造——美育与写作漫谈》的讲座,在座的学员都强烈地要求延长讲课的时间,时间从原来的11:30分结束一直延续到12:00,听课的老师们还是意犹未尽……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
  而这一代的少年儿童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听着港台流行歌曲,看着《大话西游》长大的。他们成长在一个开放的年代,思想少有束缚,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没有体味到艰难、痛苦,甚至崇高、美好,他们屏弃传统,蔑视权威,践踏真理。面对这样的现状实施美育则显得更为重要。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感染力,创造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语文美育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为指导,以语文教育中美的因素去教育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调语文美育,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的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美学内容,使学生面对优美的文章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愉快,舒适的感受,为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对丑陋的现象产生痛恨,愤怒与不满的情绪反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创设和谐,欢快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主动走进文章,而不是牵着学生去分析字词句。

  时刻提醒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是时时记得提醒学生博览群书,因为我们都知晓“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新课标就明确提出,“扩大识字量,提前阅读”,这无疑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2年,《中国教育报》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教师读书的调查,结果是很不理想的,许多教师看得最多的只是教学参考书和一些辅导材料。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好似有了全套的看家本领。这近乎复归到了小国寡民的社会,以家庭作坊式的自然状态来应对当今知识经济爆炸的年代,也许我们细想,都会觉得汗颜!
  教育的发展,应建立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之上,这样的发展,还需要教师人文底蕴的支撑,需要以哲学的观点来摆正我们的认识,以社会的发展来开阔我们的眼界,以文学的修养来丰富我们的人生,以一种对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敏感,让我们的教育在实践的基础上多几分创造。
  这里所说的教师发展,不能只是校长的行政要求,那是远远不够且难以达到理想的要求的;不能只是听了几场讲座,就说是接受了精神的洗礼,因为,教育发展的现实,已非常真实地告诉我们,最难改变的是我们内心深处那紧锁的东西,最难打败的还是我们自已。
  当今的教师应该从“一桶水”、“蜡烛”、“园丁”等尴尬的“光环”中走出,而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应当这样告诉自己: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使我们的专业发展得更好,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正如来为我们讲座的王旭锋作家所言:“小学老师也可以拥有大学教授一般的学识!”当我们在课堂上能博古论今,横贯东西文化,那还怕学生不爱听我们来上课吗?怕的就是当我们个体的知识经验和经历再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时,而又始终摆着一副老学究的架子,这才是最致命的!
  来讲课的学者们无一不再强调老师们应该多读点书。而我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读书怎么读都行,应该读得宽泛一点,甚至包括读一些乱七八糟的书也未尝不可。社会本身就是复杂的。读书也应该读得复杂一点。这更有助于我们来认识这个社会,审视自己的行为。人一辈子,可以很小就离开老师,学校,父母,后来也可能离开家庭和父老乡亲,但如果我们要不断的让自己有活头,不断活出个名堂来,书是万万不能离开的。如果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对书没有兴趣了,而又不想从别人那儿吸收点什么了,也许我们只有二十几岁,那么,也说明我们的生命力已经在逐渐萎缩了。那我们又谈何培养出社会的新栋梁呢?

  建议语文老师应该多读点童话
  周晓波教授长期从事儿童文学教学与科研,她非常强调语文老师应该多读儿童作品,尤其是童话。她说:“童话就是写给孩子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互相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情都能发生。”童话在儿童文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最富儿童特点、最受小读者欢迎的传统形式。其幻想与现实紧密相联。它与儿童的思维相和谐、相亲近,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教孩子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开启思想、发展想象、培养灵感、愉悦童心。
  我不禁扪心自问:自从走上三尺讲台,我已经有多少年没有看一位哲人曾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由此可见教育者富有童心的重要。富有童心的老师,也是喜欢看童话故事的老师,他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老师与学生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可是我们经常误认为童话故事只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因此很多教师不看或很少看童话故事。其实语文教师多看童话故事好处多多:首先能增强我们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其次能丰富我们的想象能力,培养我们的灵气,开启我们的思维,增加文化底蕴,愉悦我们的身心;再次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便于我们通过富有趣味幽默、生动的故事来教育孩子,启迪学生的心灵;最后还能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灿烂的人性,保持不变的童心。而“童心未泯”这是弥足珍贵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